3人应尽量避免33%: 33%: 34%持股。对于2个以上股东的公司,如果有一个股东想要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其持股比例需要超过2/3。
假设公司有四个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50%: 40%: 5%: 5%。两个5%的股东会被50%和40%的股东拉拢,不利于公司决策权的稳定。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三条和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规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或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如果持有40%股权的股东是投资人,一旦他的决策与企业家的决策不一致,投资人的股权占比超过1/3,就可能使企业家无法推进公司的重大决策。但如果选择50%: 15%: 15%: 10%: 10%的比例,公司创始人股东占主导地位,投资者和其他股东的股份相对较少,有利于决策权的稳定。
企业股权有以下几个要点:
67%-完全控制
51%-相对控制权
34%-一票否决
10%-10%以上的表决权可以申请召开临时会议的权利(可以申请解散公司)。
5%-大股东变动警戒线(适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此外,权益层的控制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显示:
1.投票权委托/一致行动协议
2.有限合伙的GP主导地位(即投票权在普通合伙人)
3.a股/B股系统
由于篇幅所限,如果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尽情留言,我们的微信官方账号将在后续进行研究和解释。
(2)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它决定了股东结构、股权集中程度、大股东身份、股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效果,进而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运行和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结合家族企业内部股权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规则的制定
(1)完善章程。
公司是一系列的合同,都要写清楚。如果有补充的话,也可以修改公司章程,让冲突出现时有章可循。好的家族企业治理必须建立非常清晰的家族治理结构,并通过家族章程或家族议会等非常正式的组织和规则使之显性化、固定化。
(2)完善公司内部法律制度。
董事会成员应当了解与公司上市相关的法律内容。如果企业家在创业之初就有依法养生的理念,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和规则意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很多法律问题是可以避免的。结合潘采一家的挣扎和委屈,如果蔡达标对重婚的法律后果有足够的认识,如果潘采一家对公司的独立人格比股东手中的玩物更了解,也许真功夫就不会这么痛苦了。
(3)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董事、高管和其他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公司转型时建立的制度要避免“个人专制”。转型目标是在保护股东利益的基础上转向企业产权多元化和社会化,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
1)财务方面:加强岗位分离,建立明确的审批权限;公司的支付流程和支付申请的审批不能由公司所谓的“权贵”统一。各部门要分工明确,互相监督;
2)定期检查催收过程中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定期检查审批制度,防止管理人员直接接触现金流。
2.加强独立董事的监督权。
通过加入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控制一股独大的局面。此外,董事会下设一些专门委员会,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
3.雇佣职业经理人
家族成员应该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公司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创始人一旦跟不上公司的需求,就应该主动退出。聘请职业经理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任人唯亲和越级管理的问题。
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治理结构。只有合理优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更加完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股权结构必然有其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然而,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股权结构最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