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针对骨折愈合和骨骼本身修复的药物需要长期使用,比如促骨形成类的药物,不仅能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还能显著修复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骼损害,但建议至少要使用一年,才能达到较好的骨骼修复作用。如果缺乏良好的管理体系,长期合理用药很难坚持”,林华教授说道。
直面挑战和不足,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林华教授认为,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医生关注度、多学科联合、患者疾病认知、政府参与度 4 方面着手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
01 提升医生对疾病的关注度
医生不仅需要关注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技能,更需要关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甚至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对骨骼进行保护、对骨骼破坏进行修复。
02 多团队合作
除了骨科医生,团队里还应包括内科医生、影像科医生、老年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多学科综合管理,可使患者后期骨折风险得到控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03 患者科普教育
医生需要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明白骨质疏松治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相应的药物需要足够的疗程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此外,我们更期待政府和医院给予医生更多体制上的帮助。
基层医生如何初步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
说到骨折风险,林华教授认为虽然目前筛查方法和手段还有待完善,但其实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以预期和评估的。临床上或社区基层,有目的的对患者进行一些评估,可以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助于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预判。
一个基层医生如何去判断患者的骨折风险?林教授给出了几点意见。
年龄不能忽视。骨质疏松和年龄相关,因此年龄最重要。
是否有骨折的家族史。尤其是近期是否发生了骨折,如果是一年内发生的骨折,会增加再骨折的风险。
合并疾病或合并药物治疗。利尿剂、某些降糖药、或华法林相关的抗凝剂,此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大大增加骨折风险。目前临床上,引起骨折风险最高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因此免疫系统、肿瘤之类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疾病,其患者都是高风险人群。
合理的检查。很多患者在发生骨折前并未出现相关症状,因此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等检查的结果比患者是否有骨疼之类的主诉更重要。虽然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与骨折的风险不能100%匹配,但在临床上已是非常好的提示标准和评价手段,应该多面多维度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