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许多此类小游戏的开发是符合成瘾机制的,很多玩家不知不觉掉入“成瘾陷阱”。这些小游戏的设计往往出于“收割”一波流量的目的,只是短期爆红,伴随社交话题的渐渐平息而慢慢消失,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
“除了小游戏,生活中,有些人还会对其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上瘾’,譬如酗酒。”韩宁说,不妨用行为心理学分析下戒瘾为啥难?“设想一下,会在什么情况下酗酒,其实多数在苦恼、郁闷、疲惫、烦躁、恐惧、不安、兴奋、激动等情绪波动下,这个时候需要转移注意力,会选择通过外在的行为方式实现,当这些行为不足以转移时,更有甚者还会选择自我伤害。”
问题来了,如果我们不选择外在行为帮助,能调节这些情绪吗?回答是“可以”。韩宁介绍说,其实我们自身的调节机制会自发帮助我们,但是需要给这些机制一些时间。这个调整期有些缓慢,这种缓慢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比如你加速跑,突然停下,再突然加速跑,你的身体各个器官都会超负荷,甚至会威胁生命。其实情绪也是一样,大喜大悲也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聪明的机体,会避免过激的方式,才会缓慢治疗我们剧烈的情绪变化。
可是我们等不了这么一个缓慢的过程,非常渴望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恢复正常,就一定会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但治标不治本。真正的决定作用来源于我们自身,是我们各器官机能的调节,帮助我们缓解相关不良情绪。当我们感觉到稍稍舒服些的时候,并不是靠外在行为,而是内在自我的变化带来的。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内在的自我变化,认为是外在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改变。于是就爱上了这样的行为,觉得这个行为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形成条件反射,最后只要自己有了一点儿情绪变化,就会做出相应的外在行为。
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机制让自己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呢?韩宁建议,当我们情绪产生剧烈变化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积极的行为,并将这些积极的行为变成我们的“习惯”。比如可以选择适当的健身、跑步、阅读、听音乐等。要牢记的是:治疗我们情绪的并不是这些外在行为,而是我们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我们需要借助这种调节机制,让我们有积极行为的“习惯”。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