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0 0.3=2130(人)
169万 2130=793(发)
16679 2130=7.83(枚)
1984年的两山轮战中,40师平均消耗793发子弹加7.8枚手榴弹毙伤一名敌人。
考虑到“7.12大捷”中歼敌人数占40师全部歼敌人数的近半数,而当天炮兵歼敌比例很可能超过70%。
修正一下的话,将“7.12大捷”歼敌数字保守定为3000人,其余时间40师歼敌4100,另一个数字出来了:
4100 0.3=1230(人)
(169万-25万) 1230=1170(发)
(16679-4545) 1230=7.83(枚)
即40师在“7.12大捷”以外的时间,40师平均消耗1170发子弹加9.8枚手榴弹毙伤一名敌人。
为何从1979年到1984年短短五年,我军毙伤一名越军消耗的子弹急剧下降90%以上?
小编分析一是由于老山前线中越两军短兵相接,近距离战斗较多,子弹命中率大幅增加,因为当时敌我战线犬牙交错,相隔甚至只有几米十几米远;
二是1979年参战部队中大量是刚入伍一两个月的新兵,连队列训练都没有完成,上战场前也就学会了开枪和扔手榴弹,射击水平嘛,大家可想而知。1984年则完全不存在这个现象,参战的全是老兵,甚至上来轮战的老兵都还要先战前训练5个月才能上战场。
现在大家知道了,如果自己是一名战士,兴兴头头地带着300发(10个满弹匣)子弹上战场,结果一天下来子弹打光了也没有干掉一个敌人,估计打个三四天打掉上千发子弹后蒙上了一个。
为什么军训时好像很容易上靶才对,比如小编军训时5发43环,到部队第一次实弹还是5发43环,至少平均都在8环以上嘛,脱靶是不可能的。
可到了战场上,炮弹在炸,硝烟弥漫,有受伤的呻吟和亢奋地喊叫在时时干扰你,你还需要跑动中射击,看见人影就搂火,打没打中不重要,先下手为强-一梭子扫出去再说!
当然战场上也有例外,比如1979年我军还没有狙击手,但孤胆英雄岩龙就击毙越军超过20人:
岩龙就这样东边打,西边打,战斗了足有3个多小时,他带的150发子弹只剩25发。打死打伤多少越军?连里命令他一个一个算清楚,难为得他在阵地上几乎一夜没睡,拨弄着手指嘟哝着,最后报告:56个。
岩龙能取得如此高的战绩,很大程度上缘于他躲在敌人阵地后面,处于绝佳的从背后放冷枪的位置,几乎没有什么正面对敌的心理压力;另外他本身就是优秀射手,考核中9发87环,56半也适合打精度射击。
结语:
无论1979年我军战士要上万发子弹才能毙伤一个敌人,还是1984年1170发子弹毙伤一名敌人,都已经很不错了。实际在战场上,美军、俄军、乌克兰军消耗的子弹更多,相对来说,解放军毙伤一个敌人消耗的子弹应该算最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