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围剿,和平发育期结束,云游戏还给中小游戏商机会吗?
云鹭科技的直播云游戏,还挺粗糙,但已经能实现观众即时加入一类的功能
那款NS都带不动高画质的《原神》,也能在一千多块钱的红米手机上跑出流畅60帧。
我们的云游戏,是在进步的。不过,到2021年,似乎又有些停滞。
比如格来云、鲸云、5G芝麻等C端平台已经倒得差不多了,在海马云等融资常客之外,B端能拉到融资的新企业,只有快盘科技一家。

格来云游戏,还在运行,但据离职员工称,公司已经在年初完成转型,主营业务是服务器租赁
如果说这回运营商+第三方服务商们的组合入局,能带来什么,我想首先,应该是信心,是一种“除了自生自灭、被大厂蚕食,你还有条可靠的路可选”的宽慰。
这之外,才是许多游戏商提到的“理论上的影响”。
比如独立游戏制作人黑岩说,“立方米”会是小型CP的新出路。通过便捷的上云,云试玩、云发行可能会是传统发行、买量外的新选择,通过云化,他们能接触到小米和中国移动、咪咕的大众用户,实现一种低配版的“自研自发”。
在用户能即点即玩,快速体验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产品的标准就会从看买量素材、看大代言大IP,转向直接看玩法。以风格化和创新玩法为核心的独立游戏和小团队产品就有了更多机会。

渠道上的云试玩,不止云游戏平台,包括TapTap、应用宝等都有尝试
紫龙游戏的开发者也认为,在云游戏已经有所落地、有市场竞争之后,还能有强能量、强开放性的联盟,可以缓解一下游戏业的马太效应。
一方面,降低体验门槛,催生更多下沉市场的增量用户,可以让头部之外的企业有量可吃。同时,当产品品质重回竞争核心的时候,那些重研发,但发行能力不太行的成熟CP就有了再进一步的机会。
更远一些的,比如巨人网络和咪咕公司方面认为,运营商+大硬件渠道+大公有云的开放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