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七君」个人头条号 第41篇原创推文(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哦~)
随着《少年的你》、《八佰》和《小小的愿望》这三部电影的相继撤档,本来看点颇多的7月档期在霎时间变得单薄了起来,这便使得邓超的第三部自导自演作品——《银河补习班》成为了近期影迷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在见证过《分手大师》与《恶棍天使》的“烂片高票房现象”后,我们这次对邓超+俞白眉这对组合的“吸金能力”已然毫不怀疑,反倒是本片能否为二人在口碑上实现“翻身”成了令人期待的重点。
对此加七君的态度为,《银河补习班》的整体质量的确远好于前两部作品,至少充满诚意,且脱下喜剧外衣的邓超也再次奉献了自己精湛的演技,可要说到“翻身”其实还谈不上,因为这部影片所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影片内容也颇有些“广泛涉猎却未有精通”的感觉。
首先要说的是,本片中的旁白解说部分实在太多了,这种做法无疑会令观众的观影体验大打折扣。
聪明的导演从来不会把道理直白的讲给观众,因为真正的反省与思考永远是由内而外产生的,靠的是“领悟”而非“说教”,更何况,本片中的说教感还是跨越了不同阶级思想而强行灌输来的,刻意渲染的成分太过明显。
而这种刻意感在人物的塑造上面也同样存在。
影片中除了父子二人外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得十分脸谱化,这一点从马皓文出狱归来后开始变得愈发严重。当马皓文回到生活中时,几乎所有人都对他表露出了一种极度的唾弃与憎恨,而这种情绪又无一例外的均以十分暴烈直接的方式展露出来。
在影片中也多次出场胖揍马飞甚至马皓文的那群小混混也是同理,他们的身上表现出了一种纯粹的恶,且总会在最“合适”的时刻准时出现,为影片强行制造新的矛盾与“泪点”。
这种刻意感令我想到了东野圭吾的那本《恶意》,与“野野口”先作案再找动机一样,《银河补习班》也颇有些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刻意“卖惨”和制造戏剧冲突的感觉。一部电影表露出的目的感一旦太强,观众就会很难实现对剧情的浸入,影片也必定会因此而走向平庸。
而在影片中把这种刻意感发挥到极致的人物,是阎主任。
在加七君的观影过程中,身后的两个小姑娘就曾不止一次地说出“他有病吧”,“这人真是疯了”这样的言论。的确,一个教导主任真的有必要为了一个学生而如此较劲吗?甚至在“考生撕书”的那一场戏里,我从几乎失控般咆哮的阎主任的身上看到了《最后的城堡》中的典狱长的影子,而整部影片对于学校教育的描绘也不正像是一所“监狱”一般吗?只不过比起靠镇压暴乱稳固职位的典狱长来说,一个教导主任对掌控一个学生的命运有如此大的偏执明显并不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这场戏里,在马皓文通过“学生们是否真的热爱学习”这一问题将教育体制的矛盾点推向高潮之时,却突然话锋一转将重点移到了“疯子”,也就是阎主任的儿子之上。纵然,此举有其带来的好处,一方面打压了阎主任的教学理念,同时还对应了馨予曾说的那句话,“不好好学习,你以后就像这个疯子一样”,对这个“疯子”就是应试教育的倡导者阎主任一手造成的事实进行了一番暗讽。
但我依旧认为,如果影片顺着马皓文的思路再挖掘的深入一些的话,无疑会将影片带入一个新的高度,对此略感可惜。
影片对于阎主任的这种塑造方式无疑是为了烘托马皓文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试图将“教育体制”这一颇具民族特色的大众话题作为影片讨论的核心。
那么马皓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