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堂食的第三天,一场卷土重来的北京疫情将天堂超市推上了热搜。6月9日至15日15时,北京累计报告327例新冠肺炎感染者,均指向一家名为天堂超市的酒吧聚集性疫情。6月18日的疫情发布会上,北京通报称,天堂超市酒吧疫情传播链条已基本阻断,进入收尾阶段。
许多人是第一次听到“天堂超市”这个名字,“以为天堂是天堂,超市是超市,从没想过天堂超市是一家酒吧”,甚至误以为这是家卖殡葬用品的商铺。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酒吧?为什么是它吸引了数千人在堂食解封当天奔向这里?对这些年轻人而言,它又意味着什么?
文 | 钟艺璇
编辑 | 金匝
运营 | 绘萤
傻乐
每个去过天堂超市的人,或多或少都可以吐露一些它的过去。
最开始,它只是一家名叫天堂的便利店,贩卖烟酒和糖果。100平米的场子里,摆了几张桌椅,方便客人坐下来,直到不愿离开的醉汉越来越多,从店里挤到了街边,它干脆搬到了不远的新东路上。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总店又迁到了工体北路,它成了遍布北京的连锁酒吧。
十多年前,杨婉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几乎每周都会去三里屯喝酒。那时的三里屯太古里还叫village,对面的SOHO还没个身影,这里整日闹哄哄,文学愤青、艺术家来了又去。音乐人黄燎原记得,自己当时几乎所有的业务都在酒吧里诞生,要谈事可以,就来三里屯酒吧见。至于杨婉,去三里屯纯粹是为了解压。她做室内设计,平时特别忙,除去春节外,几乎全年无休,“我那个时候就开始996了”,两点一线的生活颇为烦躁,但凡有朋友喊她出去喝酒,她几乎有求必应,在天堂超市,她才能感觉到片刻的放松,“享受那种微醺的感觉”。
北京是座泾渭分明的城市,如果将三里屯看作一个标的,往西是老北京城——那是三里屯名字的由来,意味着离内城三里地,往东则是一大批外来务工者驻扎在环线边缘。那么多灯红酒绿的酒吧里,天堂超市或许是最友好的那一个。
那时,外国的精酿啤酒刚进入中国市场,三里屯的酒吧还在流行昂贵的鸡尾酒、洋酒,天堂超市的老板在供应商的推荐下,撤下了超市里的香烟、雪茄和巧克力,率先在三里屯卖起了一些价格低廉、口味甜腻的精酿啤酒。起先,外国客人是最捧场的那一批,他们本来就来自精酿文化的发源地,人生喝到的第一口啤酒可能就是精酿,但后来,这种啤酒也迅速占据中国市场,形形色色的人群坐进了天堂超市。
在杨婉眼里,天堂超市是“年轻人来的地方”。年轻,意味着口袋里没多少钱,穷得叮当响,可这里的酒便宜,就成了她常常流连之处。进店,提溜个篮子,指着酒柜点几下,带走几瓶啤酒,不过几十块,颜色漂亮的瓶子在篮子里叮当作响,再往店里或街边一坐,这是三里屯带给她的满足感。北京女孩柳星也是如此,她是老北京人,从小在西城的工厂宿舍长大,身边多数同学的父母也是工人,和她一起长大的这代人里,一些大学同学没什么目标,整日无所事事,没毕业的时候,她经常和这些同学一起去天堂超市,“那时候没钱,又想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