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欧洲列强都忍不住下订单的主要原因,其实也和冷战密不可分。那段时间,苏联大量的优秀工程师去搞坦克、导弹、航母和航天飞机,绝大部分资源都在国防军工上。因此俄罗斯的民用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从斯大林时期就是主攻各种军用特种车、卡车和公交车。因此俄罗斯的卡车和越野车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牛!
看看近40年来达喀尔卡车组的冠军就知道了。
1980到1990年代,达喀尔卡车组的常胜将军必然有太脱拉T815,总共获得6次卡车组的冠军。1990年代之后属于卡玛兹大师车队,自1996年首次获得该赛事的冠军,卡玛兹共18次获得达喀尔拉力赛冠军。
由此可见,能被卡玛兹看上——江淮商用车在俄罗斯的表现和段位,的确不低。
但在乘用车方面……苏联/俄系车就是跑食人族门口求合影,菜到家了。
没办法,俄系车的做工特质放在商用大家伙上,那是特有的伏特加香味儿,粗犷耐用没毛病,放小汽车上则真要了老命了!
那些生于60、70和80年代的北方中年人,谁不记得莫斯科人,波罗乃兹,伏尔加和拉达被统称为东欧“四大破”呢。它们大多外头看着漂亮,里头永远散发着一股子汽油味,内饰廉价破旧,静谧性极差,空调常年坏……是的,回忆其实并不美好。
不可否认,当时中国除了特供车,汽车工业处于初级的不能再初级阶段。老大哥的“四大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要强太多!
但自1980年代以来德系车、美系车和日系车扎堆来华之后,它们的出现,直接让中国消费者成为了搬家的寄居蟹,绷不住了,更让“四大破”分分钟就想原地爆炸,很快在中国成为了掉进下水道的快递,坑货。
但就是这样的坑货们,在苏联时期以及1991年后的俄罗斯,横行了很多年。
比如苏联“坑货王中王”,1957年在东德诞生的Trabant(卫星牌)601,就是其中的典范。截至1991年停产共造出了300万俩。
这款头和屁股傻傻分不清楚,有着二冲程发动机,最高时速90公里(几乎是达不成的),回收塑料垃圾制外壳,一发动就发出“哐哐哐”声,全程冒黑烟的“苏联名车”,可谓是苏联汽车工业垃圾的集大成者。诞生到停产的30多年里,生产规模、技术设备从未改变,车辆也从未换代。
当地车厂根本就不屑做这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更要命的是,Trabant 601还是典型的期货,东德人一般都要等上好几年。甚至有不少人订车时是十八少年一枝花,拿到车时是年近四旬娃十八,以至于到后来,不少人将自己的排队名额挂出去卖,二手Trabant的价格更是超过了期货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