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高速公路建设一开始就对地质条件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拥有极端两面性的冻土,绝对是巨大挑战——“冻胀”会对高速公路的路面形成巨大破坏;“融沉”则会让路基随着夏季冻土的消融而发生变化,造成塌陷或变形。
再加上造高速属于大型投资项目,没短期回报可言,对一个国家的财力要求非常高。偏偏1990年代到2010年代初当地经济形势长期不咋地,一直很差钱。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战斗民族对于汽车的要求就和其它国家截然不同:内饰做工油耗啥的统统不重要,只要底盘耐操足够高,能在地广人稀、遍地冻土的西伯利亚能文能武,能轻松越过各种泥泞艰险的大小道路——就是一辆好汽车。
还记得2016年5月,普大帝在索契某军备制造厂参观时,一同去的俄罗斯国防部汽车坦克局长舍甫琴科一不当心扯掉了UAZ Patriot越野车的门把手,虽然成功吓到了俄罗斯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和全世界人民,但丝毫没吓到普大帝。
毕竟是买过扎波罗热牌小轿车的老苏联人,他只是微微一笑云淡风轻。
“慈父”曾说过:“落后是要挨打的。”
200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见识到了欧美日系车的强大优点。那几年,各种进入俄罗斯的二手进口车甚至报废车,每年都有二十几万辆,其中还有不少欧洲豪华品牌——终于轮到战斗民族大呼真香了。
要知道,由于长时间的混乱,俄罗斯汽车工业已经和当地人民日益鼓胀的钱包与需求不相匹配,尤其是乘用车的设计、技术和管理,实际已落后世界近半个世纪。
设计方面,之前已经见识过了。
技术方面,比如之前提到,用门把手喜将俄罗斯总参谋长吓到魂不附体的UAZ,其涂装车间在2010年时,用的还是1960年代时期的阳极电泳系统。
还有管理混乱,人员臃肿。比如当地常年排第一的伏尔加汽车,2000年代的雇员总数有12万人,但车厂年销量也就60万台左右。
让俄罗斯汽车制造看清自己有多菜的关键节点是在2004年——当时普京进入总统第二任期,俄罗斯渐渐摆脱苏联解体混乱期,民众生活与经济渐渐进入正轨。全世界的汽车品牌纷纷开始涌入俄罗斯,给当地造车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波。
额……其实欧美和日系车对于俄系车的威胁并不算特别明显,毕竟他们一开始的定价和定位都偏高。真正对当地汽车工业造成空前打击的,是韩系车和中国自主品牌。因为他们主攻低端市场,而“俄系车”能那么多年在本土横行无忌,靠得就是价格便宜呗。
尤其是奇瑞汽车。
2007年刚冲入俄罗斯市场,年销量就达到了3.7万辆——当然了,相比当年俄罗斯109万辆的年销量,奇瑞的3.7万辆似乎并不厉害,但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在俄耕耘多年的大众和PSA集团。更要命的是,当时奇瑞还发下“宏愿”要在三年内极速扩大生产规模,2010年达到45万辆……瞬间就让俄方诚惶诚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