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曹忠喊出“商乘并举”的口号,还跟外界承诺,2018年商用车就可能实现盈利,2019年下半年将量产乘用车。
在2018年北京车展上,就发布了三款概念车,同时展出六款乘用车。
接着,长江汽车又开始在全国圈地建厂。
先迅速在杭州拿下了1150亩土地开始建新厂,在正式投产时对外放话,一期年产能10万辆,二期年产能30万辆。
又来到了距离杭州1600公里的贵州,开疆辟土。

2017年,五龙电动车通过长江汽车在佛山投资,生产电动与氢燃料电池汽车。
2018年,长江汽车与南海区政府正式签订项目投资协议,涉及金额120亿,项目占比1000多亩,计划在2019年实现投产。

只用了两年多时间,长江汽车在全国各地布局制造基地,杭州、昆明、贵州、烟台...粗略估算的累计产能就有60万辆之巨。
就连建厂,也处处透露着不差钱的豪气。
刀哥发现,长江汽车除了建厂造车,还在北京、上海建立研发中心;在天津、辽宁建立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在重庆建立电池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
甚至冲出亚洲,把生产基地建在了美国。

那时的长江汽车,被外界寄予厚望,看着架势,有望成为世界10大汽车品牌的企业。
但事实上,造势越大,结果越尴尬。
无论是乘用车、物流车、客车和专用车,四个方向几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生产出一款车型。

第二个致命伤:
拿资质当救命符
长江汽车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也是过去他最骄傲的一张底牌:
造车资质。
毕竟当年手握“双资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不多,当年理想没有,蔚来没有,小鹏更没有。
这件天大的好事儿,偏偏就落在了长江汽车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