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股类似的是,今年以来港股煤炭板块指数累计上涨超50%,而以阿里、腾讯、小米为主要权重股的恒生科技指数年内跌幅超31%。
在基本面上,据港股上市公司披露的2022年中报,能源板块营收、盈利增速最优,软件与服务板块受挫最重。恒生科技股净利润增速更是由2021H2的-16.8%,下降至2022H1的-37.0%(光大证券)。
![](http://imgq8.q578.com/ef/0920/5c0ecf20975dc112.jpg)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美股。
用户增长红利到顶,加上美经济增长趋势或随加息而瓦解,这些主要依赖广告收入(广告商又取决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平台股因此下跌最狠。其中Met广告营收占比在2022年第二季度(自然年)达到97.7%,谷歌为80.8%,二者自然也跌幅最大。
从净利润增速看,2022年第一季度(自然年)开始,Meta、谷歌-A、亚马逊就开启了负增长模式。苹果在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10.6%,微软同比增长为2%。
这直接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转型未成功,市场对成长能力存疑。在这一点上,中美科技企业如出一辙,股价集体走低的逻辑线也愈加清晰:转型+加息+换仓。
三重因素叠加下,一些基于自身因素很难定义为“悲观预期”的资本动作,如软银抛售阿里、腾讯大股东减持等,因疑虑也被过度解读。
如此,回购对股价走势还能起到作用吗?相信这是不少人的疑问。
02 回购意义
金融危机后,美国蓝筹公司利用低息环境大量回购、增厚每股收益、支撑股价的操作推动股市节节向上,使美股得以录得史上最长牛市。
S&P DJI数据显示,2008年后的10年间标普500的回购总额接近5.2万亿美元。2019美股即创下2013年以来最大涨幅,并连续上涨三年,将苹果推上三万亿市值。
苹果在2012年以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股票回购,2013年是个转折点,随着回购金额开始大幅飙升,其股价自启动回购起也上涨近9倍。
2021财年,苹果回购金额高达860亿美元,几乎与当年净利润相当。今年苹果虽然年内录得不小跌幅,但仍跑赢大盘指数。
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港股回购意在稳定股价,而美股则是一种“分红”,两者回购逻辑并不相同。在目前加息环境下,特别是在美股大型科技股平均跌幅逾30%的当下,这种观点显然难以成立。
高盛集团今年早些时候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美股回购规模将同比增加12%,达到逾1万亿美元,而今年美股普跌。“越跌越买”显然是出于“护盘”需求:对股价关键点位形成支撑。
否则一旦被空头突破,更容易形成“情绪化杀跌”。
因此,美股、港股熊市里的回购首要目的是提振股价,然后才是“分红”,大规模回购潮更可能是未来股价上涨的先行信号。
海通证券研究显示,2005年以来,港股共经历五轮回购潮,均在市场大幅下跌和估值处于低位时开启。但历次回购潮之后港股往往企稳回升,后续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均能带来较好的回报,1 年后平均累计涨幅分别为 19.0%和 52.9%。
![](http://imgq8.q578.com/ef/0920/7a7b44c751902832.jpg)
具体到个股,以腾讯为例,广发证券统计数据表明,其历史上总共发起过7次回购。
除了第一轮回购由于上市时间不长,资本市场尚未认识到公司价值,其他几轮均是出现在宏观环境或者行业层面遭遇利空之后的暴跌之时。比如在2008年3月到2009年2月期间,回购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腾讯第二次到第六次回购期间股价的涨幅平均值为-1.84%,中位数是-0.95%。回购开始半年后的涨幅平均值为28.64%,中位数为25.89%,回购开始一年后的涨幅平均值为50.8%,中位数为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