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快递作为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先导性产业,和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密切,因此企业要尽量做到“使命必达”,流程要尽可能优化,这样一来,消费者也尽可能满意,不过在寄送物品的价值认定上的确容易出现争议和盲区。
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1月到7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608.6亿件,同比增长4.3%,然而因快递邮件丢失、损毁而引发的纠纷也在增加。天眼查App显示,顺丰公司存在数百条法律诉讼信息,其中,运输合同纠纷、服务合同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等占总数近一半。这背后也反映了顺丰等快递企业的业务难题,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完成服务。
根据艾媒咨询相关报告显示,疫情加速居民消费线上化,线上下单、线下送达成为重要配送方式,各行各业商户逐渐开辟线上化路径,在供需双方的共同推动下,同城即时配送迎来爆发。根据测算,2021年中国零售O2O渗透率约为1.6%,预计2025年达到7.8%,届时零售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目前,多家互联网巨头入局,顺丰同样在该业务上进行卡位。
顺丰同城是顺丰系旗下第四家上市公司,另外三家分别为顺丰控股、顺丰房托和嘉里物流。从财报数据来看,顺丰同城业绩增速较快,2022年上半年营收为44.81亿元,同比增速为20.82%。然而营收快速增长的背后,却是持续不断的亏损,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44亿元,近四年亏损接近26亿元。在美团、达达、蜂鸟和闪送等早已入局的玩家面前,顺丰同城的压力并不小。
“此次保价赔偿争议也发生在同城配送中,这和传统快件有很大的区别,同城配送的物品往往没有商家或第三方参与,价值认定规则更加不清晰,对很多消费者而言,刚需性极强的情况下,很多寄送物品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案”。张书乐指出,同城配送涉及到的潜在纠纷可能更多,顺丰如果想占领这个市场,必须将服务细化,不能再粗放经营,可以通过给出分类配套方案消除风险。
陈文明表示,企业在对量进行追求的同时,更要向提质转型。企业应当在原本的规模效应、网络布局等基础上,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寻求差异化竞争。此外,快递企业应当注重用户体验,持续提升服务质量,针对高净值货物的保价,切勿在格式条款跟邮寄过程中暗藏猫腻,坑骗消费者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服务将贯穿始终,这个行业最大的价值也是基于此,企业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否则有可能越来越被动”,赵小敏指出,同城配送市场发展还处于规模提升阶段,未来企业的规模需要达到一定水平,解决方案能力需要更强,差异化能力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看点。
作者: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