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疲软,那些标榜消费升级的品牌不行了,现在大家都在消费降级,极致性价比是最优解。”
“不管疫情如何,人们还是要维持基本消费,无需唱衰,放眼望去,赚钱的企业大有人在。”
“大健康是当下最有前途的赛道之一,养生人群普遍年轻化,消费升级是不可逆的。”
“中国餐饮业到了决胜阶段,用数字化思维整合下沉市场,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
“消费品没有绝对壁垒,只有周期性优势,产品、渠道、营销,这三者都做好,品牌才是坚不可摧的”……
以上的观点均出自这半年红碗社采访的创业者,这些观点不能断章取义地理解,每个人在表达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语境,但唯一确定的是,在消费大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创业者们更需要时刻警惕,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应对不确定性。
整个消费市场来看,上半年,潮流、运动、户外、咖啡茶饮、精酿、功效护肤、宠物、预制菜、折扣商超等都是热门赛道。
比如露营,上半年有三家户外相关企业获投;咖啡茶饮依旧是“香饽饽”,SeeSaw咖啡、书亦烧仙草、柠季等知名项目获得融资;酒饮上半年出现超过10起投融资事件,涉及的主要品类是精酿啤酒、气泡酒、白酒;宠物近半年融资事件10余起,其中不乏融资过亿元的项目,例如帅克宠物获得5亿元pre-IPO融资;预制菜上半年融资仅有5起,其中包括珍味小梅园、联舌工坊、物满鲜、银食等项目。
还在爬坡的企业们固然干劲十足,已经步入上市行列的巨头们又有哪些曲折的故事?2022年上半年,市场本应像春夏季节般繁荣,结果还是再一次被疫情反扑,那些“扛起大旗”跑在赛道前列的赛手、行业标杆们,在披荆斩棘的半年里,趟过哪些坑,又抢占了怎样的高地?
海底捞上市四年“启示录”
川式火锅“第一股”海底捞在2018年9月上市。近几年来,海底捞在扩张的道路上“狂奔”,门店数已经从上市前夕的300多家门店扩张至顶峰时期的1597家,尽管经过“啄木鸟计划”的主动收缩,今年上半年其门店数仍超1400家。门店增多,日翻台率却从2018年的5次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2.9次。
疫情中餐饮企业的“垂死挣扎”已经成为业界常态,海底捞当然不例外,树大招风,海底捞一直处于业内舆论的风口浪尖。最近,海底捞上了两次热搜,一次是因为福建莆田海底捞某店的就餐意外事件;另一个是有消费者质疑海底捞猪肚鸡汤底是粉料冲泡。
这样的舆论中,海底捞发布了年中财报,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业18家餐厅,因“啄木鸟计划”关停26家餐厅。上半年海底捞营收规模为167.64亿元,上年同期为200.94亿元,减少了16.6%。下滑更明显的是净利润,本期亏损2.67亿,去年同期为盈利0.96亿。
来源:海底捞2022年中财报
的确,疫情前后海底捞的业绩大相径庭,2019年,其净利润达到23.45亿元;2020年全年净利润3.09亿元,抹平上半年因疫情导致的9.65亿元亏损,实现盈利。但是在一些盲目扩张的举措下,2021年其亏损41.6亿。海底捞曾指出,这一年近九成的损失来自永久闭店,这产生的资产永久性损失包括厂房和设备等。
据了解,2021年全年,海底捞新开业421家店,关闭276家,有260家餐厅在其11月推出“啄木鸟计划”后永久关闭,32家餐厅暂时停业休整。要知道,海底捞的餐厅营收占总体营收的近95%,虽然今年上半年有2.67亿的亏损,但是这和疫情的爆发导致暂停堂食、客流量减少有很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