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海底捞开店速度大大减慢,新开业18家餐厅,关闭26家餐厅。深入来看,“啄木鸟计划”改变的不仅是门店数量,其资产的规模和结构也开始改变。从其财报可以解读到,海底捞的“关店行动”使其原料成本、人力成本双降,然而其外卖业务和调味品以及食材的销售额却有提升。
海底捞生态版图已覆盖食材、调味品、供应链、人力资源、信息科技化、店面装修等火锅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体系。有业内人士称,海底捞虽然因为市场外部以及内部战略等原因造成了损失,但依旧占据着火锅领跑者地位,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海底捞的品牌效应依旧坚挺。
当然,海底捞也在不断强化供应链关系管理,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管理战略的调整,海底捞正在经历自我革新。红碗社了解到,面对疫情下的封控,海底捞采取了多种应对方案:比如以门店为配送站,为消费者提供火锅套餐、盒饭、冒菜、小龙虾等外送服务。
产品创新也没有落下,数据显示,海底捞2022年1月份上架的“真香锅”在春节期间销售数量超过80万份;6月份上架的“西红柿锅底”,在当月卖出了超过250万份;“海底·捞椰”全国销售量近20万份。
另外,海底捞也积极整合线上平台,包括自营的“海底捞APP”、“捞点好货”小程序和第三方外送平台,同时启动自有团队+三方平台双配送机制。今年6月中旬,海底捞建立社区营运中心,以“外卖+社群+直播+线上商城”的社区营运模式,专注于堂食服务之外的多元化餐饮服务创新。
从去年海底捞发布年报之后,唱衰声不绝于耳,但海底捞的困境,是这两年餐饮行业的缩影,巨头尚且如履薄冰,中小企业更是“胆战心惊”,海底捞给行业的启示是,及时承认战略层面的失误并采取多方面的补救措施,依旧有决胜千里的可能。要知道,海底捞在8月30日发布年中财报后,其股价上涨,截至8月31日,海底捞收报18.6港元/股,涨6.53%,海底捞依旧坐拥千亿市值。
奈雪“又亏了”
咖啡成了香饽饽,是因为新茶饮不赚钱了吗?
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在8月31日发布了中期业绩公告。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奈雪全国门店总数达904家。公司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0.4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1.26亿元下降3.8%;经调整净亏损为2.49亿元,而2021年全年,这一数据为1.45亿元。上年同期的经调整利润为4817万元,经调整利润率为2.3%。
来源:奈雪的茶年中财报
这个备受瞩目的“茶饮第一股”上市一年多以来,股价“跌跌不休”,截至8月31日收盘,其股价为5.5港元,距上市首日的18.86港元跌去71%;97.93亿港元的市值,距离上市首日收盘的总市值323亿港元,已蒸发近70%。
业界看客唏嘘不已,奈雪更是“尴尬无比”。茶饮的“第三空间”行不通了吗?
行业人士指出,奈雪也面临了门店扩张问题,截至2021年年底,奈雪共开出817家门店,其中326家是新店。由于门店总数增加带来的人力成本、租金等固定开支居高不下,导致公司亏损扩大。然而奈雪几乎所有新开门店均为更轻量的PRO店,移除了现场面包房区域,专注于销售预制烘焙产品,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在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奈雪开始放缓开店速度,截至今年6月末,奈雪一共只新开了87家门店。最主要的是,奈雪选址一般在购物中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饱和度远达不到竞对品牌,PRO店的轻量化也导致了总营收的下滑。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均客单价为36.7元,同比下降15.6%;每间门店的平均每日订单量为346.2单,同比下降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