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国金证券 刘宸倩)
引言:当前市场对于燕京的关注在于:
1)北京企业国改进展普遍缓慢,燕京改革进度何时兑现?当前对比 19 年启动的改革有何差异?
2)8-10元价格带单品体量均在 60 万吨以下,未来如何将 U8 打造为百万吨大单品?
3)作为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关厂裁员兑现的进度及利润弹性?
本文将复盘燕京13-18年在行业中掉队的原因,重点阐述当前对比过去发生的边际变化,分析 U8 的竞争优势、战略意义和中长期空间,并测算关厂裁员带来的利润弹性。
一、回首过往:龙头一朝陨落,国牌复兴正当时
公司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 5 个时期:
①1980-1988年开始设厂,初具规模(产量复合增速25%);
②1989-1998年首创胡同战略,加速下沉分销(产量、收入复合增速25-30%、45%以上);
③1999-2013年全国化起步,并购快速扩张(销量、收入复合增速13%、17%);
④2014-2018年行业存量竞争,自身经营效率降低(销量、收入复合增速均为-4%);
⑤2019至今改革全面推进,降本增效+U8放量(销量、收入复合增速-3%、+2%)。
1.1 第一阶段(1980-2013):首创“胡同战略”产量曾居第一,并购大举进攻全国
1980-1988年开始设厂,初具规模。1980年9月9日投资640万元兴建年产 1 万吨啤酒的燕京啤酒厂,建立初期规模小,每年保持增产约 1 万吨,1988年初具规模(产能 6 万吨),实现了一个小型啤酒厂向中型啤酒厂的转换。
1989-1998年首创“胡同战略”,产量曾位列全国第一。此前啤酒多采用计划经济下的包销模式,地方糖酒公司始终垄断销售渠道。在国家推行的 “啤酒专项工程”的政策下,啤酒逐步不再稀缺。
1989年燕京意识到市场变化,率先脱离糖酒公司,突破性创新“胡同战略”(即组织车队每天给北京城区经销商送货上门,让小商贩骑三轮车沿街叫卖),深度分销打破了原有专营局面,实现了销量的迅速提升,最终在北京市占率达到 85%以上,在天津达 25%以上。
1993年公司产量达 18.5 万吨,位居全国第三;1996 年产量 58.9 万吨(在全国 630 家啤酒厂中,产销量第一,产量占全国的 3.5%),利税总额 3.66 亿元,其他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均保持全国啤酒行业领先水平。
进入 90 年代,公司产能平均每年增长约 5 万吨,1994-1998年平均每年增产 10 万吨,完成了从中型啤酒厂到大型啤酒厂再到大型啤酒集团的转换。
1999-2013年全国化征程启动,并购实现快速扩张。
1997年燕京上市,控股股东同年在港股上市,1998年、2000年向全体股东配股再融资,2008 年通过定增融资,2002、2010 年通过可转债融资,6 次合计金额超 80 亿,为后续并购提供充足资金基础。
1999年公司投资 0.8 亿元与吉安啤酒合资设立江西燕京;2000 年收购雪鹿啤酒、湘啤、山东无名和三孔啤酒等;2001年受让赤峰;2002年收购桂林漓泉啤酒;2003年成为上市公司惠泉啤酒的第一大股东。
通过新建和并购,公司已在北京、广西、内蒙古、福建、湖北形成 5 大优势市场,并在山东、湖南、浙江等地均有子公司。
2008年公司赞助北京奥运会,进一步提升全国品牌影响力。2008年燕京采取“1+3”的品牌战略(主品牌燕京+区域品牌漓泉、惠泉、雪鹿)。
直至2013年,燕京啤酒达到每年产能增长 30 万吨以上,完成了北京市地方性集团向全国跨地区集团的转换。
1.2 第二阶段(2014-2018):行业存量竞争,燕京掉队进入调整期
2014-2017年为行业调整期,净利率普遍降至中低个位数。行业经过两轮整合并购后,五大酒厂瓜分了啤酒市场的主要份额(零售口径 CR5 为70%以上),从前跑马圈地并购小厂的机会变少。此外,受年轻人占比降低、天气等因素影响,行业销量自2013年开始回落,竞争转为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