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张勇不重视技术,在张勇看来,餐饮行业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技术。他曾经说:“我相信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带来的不应该是颠覆,应该是提高效率。移动互联网对于这个传统产业的改造应该是才开始。”
而在今年流传的一次访谈纪要中,张勇再次强调技术是他本人会关注的几个方向之一。
那么,为什么新技术的投入进展如此缓慢?
据此前海底捞方面解释,由于老店改造的难度较大,技术推广主要以单项技术为主,在新店建设中,会更多尝试将多种新技术集合到一家门店。
而啄木鸟计划关店对象是以新店为主,换句话说,机器换人在过去一年进展不大。
这让海底捞陷入了有技术用不上,有钱花不出去的窘境。
事实上,海底捞的钱也的确没能花出去。2018 年海底捞上市时表示,募得资金 60% 用于扩张, 20% 用于开发及使用新技术。但最新财报显示,在列出的 4 项资金用途中,只有技术应用这一项没有用完,14.59 亿港元目前只用了 6 亿多。
海底捞的许多做法都让人难以捉摸。以吃火锅送周边为例,据称仅 2021 年就送出了超过 6700 万个玩具,同时还做了火锅配饰和口红。不说别的,有多少去吃火锅的姑娘愿意佩戴火锅食材耳环?
和技术相比,海底捞还有一个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品牌焕新。在中国市场,这个问题更明显,顾客的口味变化特别快,新店、新品牌也是一茬接一茬的冒出来。
一直以来,外界更多的从产品研发不利的角度去解读海底捞的产品老化。没错,像巴奴的毛肚那种大单品,确实能为门店拉新导流,最近两年,海底捞也确实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新品。
不过,连锁餐饮做的本来就是最大公约数生意,大多数人都喜欢的东西,难免会略显平庸。而且,和麦当劳一样,海底捞本质上也是一种工厂模式,大多数食材在工厂中加工好,送到门店。这种严丝合缝的模式在大力推动海底捞的门店完美“复制粘贴”的同时,也让海底捞很难随时产生激进的产品创新。
话又说回来,大单品能够带来流量,但不是唯一的导流方法,更直接的是用营销来焕新品牌,也就是提升品牌影响力。
还是以星巴克为例,2008 年舒尔茨回归后,就一改此前低调的风格。除了买下 NBC《周六夜现场》的单个付费广播点,星巴克还在 2008 年美国大选时推出了选举配套广告,市民在投票以后能够免费获得一杯星巴克咖啡,以极低的获客成本激活了几千万用户。
海底捞在这方面还没有展示出什么像样的能力,这几年每次上热搜,几乎都是涨价一类负面消息。
对于连锁企业,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战线,都应该是一个综合战略,需要产品、技术、管理、营销等多方面共同配合,而不仅仅是只盯着眼前的销售数据。
回到 2008 年,舒尔茨在回归后的投资者会上,宣布一系列举措的同时,还决定不再公布同店销售额,这个零售业最重要的数据。
他在《一路向前》一书中给出的原因是,他在还没有回到 CEO 岗位上时,有一次走进星巴克门店,震惊地发现店里堆满了与咖啡无关的可爱毛绒玩具,门店经理解释说,这些玩具对于销售额和利润有着极大的贡献。
在他看来,同店销售额是变革时期的危险敌人。舒尔茨希望把短视目光和离题太远的毛绒玩具一起赶出星巴克,而不是说不做周边。后来,星巴克可以配合冷饮咖啡进行展示的猫爪杯,就在社交平台上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