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今年3月3日,碧桂园集团就与招商银行签了一个重要合同,即《地产并购融资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将授予碧桂园150亿元并购融资额度,专用于碧桂园的地产并购业务。
这成为并购贷款不计入“三条红线”后首批获得并购贷款的民营房企后,市场上并购类融资才逐渐闪现民企身影,且单笔授信额度较大。
此后,农业银行也为碧桂园集团提供地产并购及保障性租赁住房相关的综合金融服务,合作额度200亿元。
碧桂园常务副总裁程光煜此前透露,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碧桂园大概与十多个合作方就80几个项目进行了沟通,目前对其中35个左右的项目已经完成了收并购安排,未来还有30个左右(项目)已经基本谈妥。
这就是“稳”出来的大机会。
有权威机构认为,碧桂园在财务管理上,严守财务纪律,杠杆把控严格,能够在逆势行情之下有足够容错和腾挪的空间;投资布局上,多线城市均衡布局;产品组合和打造上,碧桂园能够根据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的打造和升级,精准地把握市场动向。
不仅如此,碧桂园在科技方面,也有着不小的进步。
2018以来,碧桂园就开始积极布局建筑机器人、现代农业、餐饮机器人等领域。
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22年3月,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6个省份超3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75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800万平米。
智能建造机器人的运用使得现阶段施工环节复杂、用工成本上升的问题有了较好的改善。
例如测量机器人,根据工程应用测试工效为人工的2~3倍以上,测量精度在 1mm内,作业效率与测量准确率优于人工。
建筑清扫机器人产品可长时间持续作业,直接节省清洁的人工成本,且清扫能实现无积尘,清洁效果比人工清扫更明显,整体工效为传统人工的3倍。
通过建造方式基本形式的改变降低了资源浪费、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提高了安全生产的能力,让工友从繁重的纯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用科技赋能建造。
其中,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流动制砖车已在住建部办公厅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凤桐花园等投入使用,累计消纳建筑垃圾450吨,生产路面彩砖(230*115*60mm)超过20万块。
不难看出,碧桂园正在用智能建造的方式为行业注入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