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厂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定制Thor超级芯片,既可以将该芯片的算力全部用于自动驾驶,也可以将其分配到客舱内的AI或娱乐应用中,以及驾驶辅助系统里。
对此,高通应该感受到了最冷的寒气。
此前正是高通挑起战事,2020年高通推出了能够覆盖10-700TOPS,支持L1-L5等级的Snapdragon Ride自动驾驶平台,希望从智能座舱的王者,跨界成为自动驾驶的王者。
而此番英伟达推出Thor,直接以炸裂的算力支持,直插高通在智能座舱领域的腹地。
而且在自动驾驶领域,英伟达也不仅仅只是芯片供应商,还开发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工具链NVIDIA DRIVE,来帮助车企在算法和软件层面建立完整的自动驾驶技术。
比如在算法层面,英伟达能够提供CNN、RNN等相对成熟的算法,以及现在热门的Transformer、GAN、RL等算法。
此外,英伟达还能提供DRIVE Hyperion Developer Kit自动驾驶开发套件,包括可以作为装车硬件参考的Drive AGX,提供数据处理训练的DGX系列,以及提供虚拟仿真硬件的Constellation。这是一套完整的智能汽车参考架构,可以加速生产过程中的开发、测试和验证。
英伟达自动驾驶技术营销总监Tim曾表示,NVIDIA DRIVE的终极目标是提供计算平台、训练工具,用户决定上市时间。
这意味着,英伟达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目前几乎唯一的「自动驾驶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
不造电动汽车的英伟达,却掌握着通向智能驾驶的金钥匙,这让一众车企是既爱又怕。
买芯还是造芯?
英伟达的超级芯片发布没不久,极氪就宣布将首发搭载Drive Thor芯片,将于2025年量产。
同时宣布将搭载Thor芯片的还有小鹏汽车,以及自动驾驶公司轻舟智航。
虽然不清楚极氪是怎么抢到首发名额,但是想必为此付出的代价一定不小。
通用汽车自动驾驶部门Cruise的硬件负责人曾表示,之前花了很多钱从某知名供应商(暗喻英伟达)处购买了GPU,由于所需的产品不多而没有任何议价权,最终还是决定自研芯片。
现在英伟达搞出Thor这么变态的芯片,全球还只此一家,怕只怕接下来车企们争先恐后的采购,只会更加抬高Thor的身家,以及英伟达的话语权。
过去根据摩尔定律,在相同的成本下芯片性能翻倍,或者在相同的性能下芯片成本减半。但是黄仁勋认为摩尔定律已死,芯片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的想法,已经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