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注册制改革已经来到全面注册制的关键阶段。8月1日,易会满发表文章指出,经过近三年的试点探索,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架构初步经受住了市场考验,配套制度和法治供给不断完善,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下一步,证监会将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科学把握审核注册机制、各板块定位、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等问题,以“绣花”功夫做好规则、业务和技术等各项准备,确保这项重大改革平稳落地。
“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总结经验,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吴晓求表示,“注册制改革是全链条、全环节的改革,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监管体制、退市机制以及法律制度的建设都应该围绕注册制改革进行。我们这方面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但是还没有完全完成。所以等全链条改革完成后,全市场都应该实行注册制。”
在畅通“入口”的同时,退市制度改革也在同步推进。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退市指标全面优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快形成。2019年到2021年,A股市场强制退市家数是之前十年总和的三倍以上,“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良性生态加速形成。
李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A股市场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跨越,稳步推进试点注册制,发行市场化程度、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大幅提升,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得到体系化改善,改革符合市场各方预期。
“应该加快推进退市制度的建设。”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对《财经》记者表示,“退市制度有利于保障股市优胜劣汰,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尤其在注册制将全面推行背景下,其重要性更为凸显。”

市场主体量质双升
资本市场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的同时,过去十年间,资本市场主体——上市公司和参与机构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对此,李超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总结道:“这十年,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长到目前的接近50%,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更加巩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总资产十年间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到25万亿元,十年增长了8倍,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其中,上市公司作为国家实体经济的“基本盘”、转型发展的“领跑者”的角色更加凸显。
来自中上协的报告称,作为中国4800多万户企业中的优秀代表,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其数量只占全国企业数量的万分之一,但却是国家实体经济的“基本盘”。近年来,上市公司经济增长“动力源”的作用持续强化,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地位更加巩固。
根据中上协的统计,2021年,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64.97万亿元,占全年GDP总额的56.81%;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9.81%,约八成公司实现收入增长,四成公司收入连续三年持续增长。同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为5.30万亿元,同比增长19.56%;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共计1.31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