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菲亚特,在阿涅利家族一代创始人乔瓦尼·阿涅利的领导下,事业不断壮大。
一战时,业务从汽车向飞机、航空发动机、机关枪等业务扩张,这是意大利版本的罗罗、雷诺、宝马。
二战时,德国在元首希特勒的治下,诞生了生产经济型小车的德国大众;
意大利也有一模一样的版本。
由于墨索里尼的上台,法西斯铁腕统治下的意大利开始了军工和重工业的飞跃式发展,菲亚特在二战的四年内,员工数量增长了10倍,从4000人增长到4万人。
菲亚特的经济型小车也得以占领了国内市场,成为战后德国大众最主要的对手。
可以说,表面上散漫的意大利人跟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处处不来电,但在经济上,意大利却是德国的小迷弟。
二战之后,意大利再次迎来战略机遇期。
由于盟军的占领,不仅法西斯制度被彻底瓦解了,传统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经济体制也被抛弃了。
意大利从此打开国门,跟欧洲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大市场。
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最不缺的就是需求,缺的是什么呢?供给。
由于德国、法国、荷兰都是战争重灾区,制造业几乎被摧残殆尽,因此最先能实现供给的肯定是获利最大的。
意大利就此占到了先机。
因为意大利在二战中的损失只有13%左右,是欧洲工业国中损失较少的,所以最先实现了“V型”反转。
源源不断的意大利工业品打进了欧洲市场,1953-1959年,意大利GDP年均增长5.6%,1960-63年为7.9%,1964-73年为4.9%。
这20年,被认为是意大利的经济奇迹,其工业品世界市场份额几乎翻倍。
即使是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因为意大利擅长生产经济型小车、大众工业品,其发展依然顺风顺水,号称是欧洲的“小日本”。
菲亚特公司在家族的二代话事人贾尼·阿涅利的领导下,业务从汽车、航空扩张到机械、电讯、保险、金融、报章杂志等各大领域,堪称意大利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的超级财阀。
1960年代,菲亚特124车型生产了400万辆,甚至被引进到苏联改头换面成为拉达牌轿车。
1970-90年代,菲亚特的熊猫微型车、帕里奥小车打进南美和东欧市场,成为巴西、阿根廷、波兰的冠军车型,出口收入占了总销售额的60%。
菲亚特之外,也有一批知名的汽车品牌在冒起。
比如阿尔法罗密欧,这是意大利跑车届的元老,创建于1907年,是一战和二战期间各种汽车大赛的冠军。
1947年,出身自阿尔法罗密欧的赛车手恩佐·法拉利自主创业,由于其领导的法拉利车队赢得了F1史上最多的总冠军,由此成为了跑车界的新一代传奇。
还有玛莎拉蒂,1947年首次将赛车发动机配置到轿车上,发明了激情与舒适结合的GT车型,从此引领了高性能舒适跑车的风流。
1963年,拖拉机制造商兰博基尼的老板因为买了一辆法拉利跑车,却发现离合器的设计有问题,在投诉后被法拉利老板反驳:
“用不着制造农用车的人,告诉我如何制造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