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是中小企业王国,10个人以下的微小企业占了经济生态中95%的比例。
认为这反映了意大利经济的活力。
但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意大利经济落后的表现。
微小企业之所以一直长不大,问题就在于它们缺乏大规模研发的能力。
现代工业基本上都是追求规模效应的,没有规模做支撑,又如何去摊销那高额的研发创新投入呢?
别看意大利跑车界涌现出了那么多名牌,其实当时的技术含量真不高,很多零件、模板都是可以通用的,就跟中国的山寨机生态差不多。
法拉利的那些早期跑车全都是外包设计的,否则也不至于一个赛车手就能打造出一个品牌来。
所以当意大利规模最大的工业龙头,菲亚特都只能徘徊在廉价小车领域,并且拉美和东欧市场日渐被韩国车入侵的时候,意大利的日子就难过了。
1993年欧共体的关税被取消,1999年欧元区建立,意大利的国内市场也失守,成了德法工业品的倾销地。
意大利经济从此全面沦陷,出现了一波工厂倒闭潮,失业率大幅拉升。
怎么办呢?
能怎么办,意大利政客们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通过福利制度来将失业者们养起来,延缓社会矛盾的激化。
但福利制度是需要巨额财富来支撑的啊,所以政客们又想出了加税和借贷的馊主意。
结果就是:企业经营的更加困难,和政府债务的滚雪球般壮大。
产业衰败,下岗失业,福利养起来,加税和借贷;
产业更衰败,更多的失业,更多的福利,税加不动了,那就来更多的借贷……
恶性循环之下,2018年意大利的公共债务占GDP比例达到惊人的134.8%,欧猪四国名副其实。
意大利的核心资产们,也一个个的倒下,被外资所收购。
1998年,兰博基尼被德国大众收购;
1999年,古驰被法国开云集团收购;
2011年,宝格丽被法国LVMH收购;
2014年,安萨尔多燃气轮机业务被上海电气收购;
2015年,倍耐力轮胎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
……
意大利虽然陷入了危机,但乌云中也是有阳光的。
下面,君临重点跟大家分享意大利三个投资高手的故事。
第一个要讲的是菲亚特。
在20世纪下半叶叱咤风云的日子里,菲亚特先后收购了法拉利、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基本上一统了意大利的汽车界。
但它背后的阿涅利家族也心存焦虑:廉价车优势渐失,意大利腹地有限,未来何去何从?
汽车业,终归是个拼规模的行业,只要你进入了这个行业,就像进入了一场永远不停歇的淘汰赛。
只要规模比别人小,你就得面临着高成本、低毛利率,最终亏损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