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收官之年。在进入最后一个收官季倒计时之际,作为“主力抓手”的央企改革进展和成效颇受市场关注。
多家央企上市公司负责人称,其所在公司在完善公司治理、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构建技术创新能力、健全长效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对完善公司产业链、优化业务结构、消除同业竞争、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成效明显,经营效益和质量得到提升。
经过改革后的央企上市公司基本面获得了一定程度“打磨”,且具有业绩相对稳健、股息率较高等特点,当前又处于估值洼地,再叠加A股市场环境等因素……近期,央企成为一些券商分析师调研的主要对象,也成为部分券商研报的深度剖析方向。多家券商发布研报认为,优质央企临投资布局时点。
多路径深化改革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大考之年。央企作为国企改革中的主力抓手,其改革情况备受市场关注。
截至9月30日,A股市场共有央企控股上市公司445家。其中,沪市央企共有262家,在沪市公司中占比10%左右;市值逾15万亿元,在沪市中占比超过30%。深市共有183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深市公司中占比6.78%;总市值为3.57万亿元,占深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1.27%。
纵观以往各阶段的改革路径,资本市场对央企改革的助力主要体现在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包括资产注入、分拆上市、整体上市等)和激励机制(包括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薪酬激励等)三个方面。
经统计,2019年至2022年三季度末,沪市央企共披露重组方案50家次,涉及交易金额约2870亿元;完成非公开发行28家次,募集资金约1009亿元。
深市方面,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市央企上市公司共实施31家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合计4345.47亿元,占深市并购重组总金额的41.23%。
其中,中国宝武集团下属宝信软件、宝钢包装分别开展重组,置入集团优质资产,交易金额超过20亿元;中国建材集团2020年以来推动旗下中材国际、宁夏建材、祁连山等上市公司进行重组,目前方案正在平稳推进过程中;天山股份整合中国建材旗下水泥资产,交易金额为深市历史第二大;中信集团将特钢资产注入大冶特钢,实现集团特钢板块整体上市,成为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专业化特钢上市公司。
在资产证券化方面,沪市央企利用分拆上市理顺业务架构、突出主业优势,目前已先后有9家央企披露分拆方案,包括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能建、中国铁建等建筑央企。
“分拆上市前,我们认真研究了‘为什么分拆?分拆什么?分拆到哪里?’三个问题。”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回忆称,为重述中国中铁新的估值体系,打造新的融资平台,通过对全级次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筛选,最终选择将高铁电气分拆至科创板上市。
与此同时,沪深两市央企激励制度改革也陆续落地。其中,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53家深市央企实施了63单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家数占深市央企的28.96%,激励总数达13.52亿股(份)。
沪市方面,2021年共有28家央企披露股权激励草案,涉及激励股份10.31亿股;2022年1~8月间,沪市央企新增宝钢股份、中国联通、中国化学等六家披露股权激励草案。
另外,2022年5月份,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为央企提质指明改革方向。
广发证券近期在研报中认为,央企上市公司进入“重点突围”新阶段。就产业方向而言,央企可以从数字化转型(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电力/绿色制造)、“卡脖子”技术突破(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一带一路”优势产业机遇等四个方向进行突围。
改革后的新变化
在一项项改革落地之后,央企上市公司迎来了哪些新变化?
“截至今年8月底,中车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完成,改革举措全面落地见效,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在体制治理、机制治理、效能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中车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称,中国中车重组合并后,针对原南北车时代存在的业务同质化、子企业数量多、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等问题,以主机制造类企业重组为抓手,启动了一系列内部业务重组。
他同时称,目前中国中车业务重组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通过制造类主机企业的专业化整合,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二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优势和产业带动作用,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三是落实北京首都功能“四个中心”定位,北京两个子公司转型为以综合物业服务为主的经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