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当“健康列车”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盛夏,陈的军嫂早早地带着父母和婆婆来到诊所。“我是军人,不能给医疗队增加负担。我可以趁这个机会给家里的老人检查一下。”看到陈满是汗水的肚子,手里紧紧抱着3岁的儿子,接诊的队员们安排妇产科、儿科、心内科、眼科的专家为这个大家庭会诊、体检。
看着现场官兵和军属们脸上的笑容,“卫生列车医疗队”队员王云觉得比他们还要幸福。“我们军医得到官兵和群众的医疗服务是值得的。”
突入戈壁、穿越密林、穿越雪域、徒步达坂……3年来,陆军军医大学派出400多名专家,服务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的基层部队和一线岗位官兵。
完成任务回到大学后,学校还第一时间组织医疗队员分享一线知识和治疗经验。在“红色医疗远征”课程的思政讲堂里,很多年轻的军医和文职人员在听到队员们讲述的故事后,纷纷要求加入“红色军医边境行”和“红色军医老区行”的队伍。他们说:“哪里有任务,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我们要像前辈一样,在实战中把红色军医的足迹踏遍祖国的边海防。”
三
“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去年,在学校组织的百年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开始前,所有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汇聚到会场中央:已有68年党龄、93岁高龄的程院士,手扶着轮椅,在身边战士的搀扶下缓缓起身,右手紧握拳头。他坚持要和全体师生一起向党旗庄严宣誓。
参加过14次核试验,多次在蘑菇云消散前驱车深入直击爆炸区,只为掌握核武器毁伤第一手资料……主题党日活动现场,毕生致力于国防医学发展和复合伤研究的程院士,为青年官兵留下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深深打动了大家——“被党哺育,始不改国”。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红军军医,需要能力和努力。这个时候,“跟我走”的口号总是响彻大学校园和任务一线。
“专家教授可以扛着红旗走在最前列。我怎么可能跟得上一个年轻人!”长长的行军队伍蜿蜒在崎岖的山路上,队员郭说话间喘了一点气,但步伐并没有放慢。
2020年底,陆军军医大学正式启动覆盖全校教职工的“重走红军长征路”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一批大学的知名专家教授带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新,在雾蒙蒙的娄山关,轻轻放下了一路扛着他的红旗。望着隘口西侧的庐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他感慨地说:“要攻占科研的庐山关,拿下创新的腊子口,我和我的团队就得靠这么大的力气。”
遵义晚上的温度很凉爽,打破了白天旅游的水泡。边修武院士转身打开自己一路背下来的电脑,及时回复学生的邮件。他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离不开李敖院士、程院士、院士等高校名师的指导和鼓励。作为陆军军医大学的土生土长的一员,现在轮到我们为年轻同志提供一个走向成功的广阔平台了。”
从四渡赤水纪念馆到土城红军医院旧址,从“红医魂”到长征精神...讲述红土地上的红色军医的故事,为老区人民开展义诊。院士、专家和年轻团队成员同吃同住,携手前进。
回来的路上,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发了一条朋友圈:“坚持不了,抬头看红旗!”像专家教授一样,凭着革命精神和拼搏精神,一定能经营好自己的棍子。"
作者:刘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