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报评论】基层医疗“毛细血管”期待更多年轻力量
[光明时报评论]
从一大早工作到深夜,一个村一个村的取核酸样本,再苦再累也值得...前段时间,一个关于医学生“缺课”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据媒体报道,长春医学院“村医班”学生在线学习率低。原来在疫情下,2021年录取的1134名村医中,有579人在抗击疫情,有的班级甚至90%的学生都在抗击疫情。“村医班”集体“逆行”抗击疫情,共同编织起农村“防疫网”,年轻的身影默默守护着村庄。
“用你的专业做你愿意做的事”“乡村医生更难”......我们在自豪和感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医学生在疫情下挺身而出,迅速“补位”。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地方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人员整体不足等现实短板。现实表明,如果平日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面对疫情等“突击检查”,往往会缺乏缓冲空间,一时不知所措。医疗是民生问题。要想更坚定地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关键时刻不能只向“医疗游击队”求助,而要坚持“因需制宜”,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常备军”。要让“常备军”扎根农村基层,让医疗卫生服务切实惠及广大农村居民,首先需要各地积极合理设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疏通农村医疗的最后一根“毛细血管”。近日,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消息,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10年来,我国实现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就近看病更加方便。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农村人口结构中“一老一少”比例的增加,对常见病、慢性病防治、儿科、中医、术后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增加。也相应增加了。面对农村医疗需求日益多样化,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群众主动、就近、及时就医,是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客观有利条件。
从县医院到村卫生室,专业人才和青年人才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去年5月,重庆医学博士杨超下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他的“地盘”是黄溪镇卫生院。他不仅提供门诊和免费咨询,还为当地群众进行免费咨询,联系专家,帮助患者组织远程会诊。在杨超的坚持下,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实践表明,越深入医疗服务的基层“终端”,越能及时满足群众求医问药的迫切需求,越需要一支优秀的医疗“常备军”时刻驻守。许多类似的可喜事例表明,随着新鲜血液积极流入这些“毛细血管”,医疗卫生服务逐渐惠及农村的家家户户,从而悄然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医生队伍近年来不断壮大,是基层医疗卫生“常备军”中的一支坚实力量。尤其是在疫情形势下,许多来自医学院校的“准村医”深受责任召唤,积极奔赴乡镇一线抗击疫情,许多青年人才期待毕业后进入家乡的村卫生室担任大学生村医,接替“老一代”村医,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这显示了乡村医生在疫情挑战下不断向年轻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积极趋势。基于长远的思考,各地在不断编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同时,还需要在吸引、培养、留住青年医学人才等方面持续努力,做出长期贡献,更好地为“毛细血管”输送新鲜血液,为农村供给优质的医疗资源、养分和力量。
(作者:陈,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