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肃酒泉到上海普陀,2700多公里,隔着千山万水,却隔不断小许(化名)和曹崇威之间深深的医患情。一份千余字的感谢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之情,也徐徐道来这段感人的故事……
写来这份感谢信的患者小许,今年28岁,家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去年,小许因打篮球头部受伤,做头部CT时发现右侧小脑肿瘤。家里多方打听后,不远万里从甘肃到上海求医。去年7月,小许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术后出现高烧不退,小许的父母焦急万分,带着他来到普陀区人民医院。
当时接诊的值班医生曹崇威是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医生,查看了病人的情况后,发现刀口有化脓的迹象,立即进行处置,并收入病房。
住院期间,小许持续高热,伤口局部出现积液。曹医生精准施救,为其抽取皮下积液,并通过检查,诊断小许为颅内感染。经过针对性治疗后,小许的情况虽有反复,但总体向好。“救治中最难的是由于他体质问题对很多抗生素过敏,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回忆起救治小许的那段经历,曹崇威历历在目,“看着这么年轻的人,想着他还有大好前程,看着他的父母,想到他们无助的请求,我想一定要救他。”于是曹崇威与小许和其父母充分沟通,说明情况,取得他们的理解,使用了适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小许送来的锦旗(受访单位供图)
“当时小许的感染情况有些严重,病情时好时坏,感觉他们都有些崩溃了。”回想起接到小许父母电话时的情景,曹崇威感同身受,心里十分难过。当小许和他的父母回到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时,曹崇威无比激动。“他们对我很信任,从之前的抗生素使用,到之后的持续治疗,再到现在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通电话,沟通病情。”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治好小许的决心。
曹医生与小许父母进行了深入沟通,逐一分析了其病情的复杂程度、后续治疗方案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并做好他们的心理安抚工作。“经过这次长谈,我们确定了小许的治疗方案。”
在经过两次重要手术后,小许的情况缓慢向好。在这段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因为疫情医院封控时,曹医生还给他们一家送去了生活物资。因为放心不下小许的病情,他常常在周末利用休息时间到医院查房。“他就像孩子的哥哥一样,经常嘘寒问暖,这也让我们放心地在这里治疗。”小许妈妈感动地说。
经过近9个月的治疗,小许终于恢复并顺利出院回到了甘肃。尽管他现在在当地接受定期复查,但每次复查,他都会“带着”曹崇威一起。“他在当地医院,通过微信视频语音连线,我会给出一些专业的建议,这也是我们这段时间培养出来的信任吧。”曹崇威说,平时他也会打电话给小许,询问他的恢复情况。
“幸遇良医,暖至人心,华佗医术,尽职尽责”锦旗上的十六个字,是小许和他的家人对曹崇威的认可,更是患者对医生、医院的认可。
作者:易雯 选稿:严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