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贝特类,主要是通过增强脂蛋白酶的作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15%,降低甘油三酯35%。主要有吉非罗齐和非诺贝特。
4.二氮杂环丁酮,通过抑制甾体转运抑制胆固醇的肠道吸收。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5%,代表药物衣折麦布。
5.胆汁酸螯合剂,通过胆汁螯合降低胆固醇。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5%,代表药物消胆安,考来维仑。
目前研究最多应用也最多的是他汀类药物,下面说一下他汀类药物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他汀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实现的。2004年发表的一项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观察服用大剂量他汀6个月后病人斑块的情况,得出结论,他汀类可以减少斑块体积约10%。另一项用超声来观察斑块大小的研究也得出结论,他汀类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
不过2015年的一项meta分析研究,整合了很多个他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结论是他汀只有在大剂量长期服用时才能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这个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实现的。而且,尽管斑块体积有缩小,但斑块成分改变有限,斑块纤维帽和脂质核心并不能被改变,而它们正是斑块生长和脱落的危险标志。
不过,还有一些研究证实了,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使斑块内软斑成分缩小而钙化增加,这也就使斑块破裂的风险减少了!
因此,他汀类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不过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不稳定斑块逐渐向稳定斑块转化,减少斑块破裂和脱落的风险。
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李博士和你谈健康。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明白几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一是动脉斑块是如何形成的,二是是如何起作用的。
动脉斑块是血管上发生的一种病理改变,是由于血管内皮受到损害后,血液中的脂肪不断沉积在损伤处而形成。但这种沉积并非简单的堆积,这些沉积下来的脂肪会发生炎性反应,发生坏死而形成象粥一样的东西,被形象地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当这种粥样物质聚集比较多时,就形成了斑块。
在斑块形成的过程中,粥样物质的外面会逐渐形成一层包膜,称为纤维帽,这个纤维帽的厚度和硬度决定了这个斑块的稳定性,纤维帽越厚越硬斑块越稳定越不容易破裂,称为硬斑块,反之称为软斑块,容易发生破裂,里面的粥样物质会进入血液引来血上板聚积形成血栓。
降脂药顾名思义是用来降低血脂的,大家所熟知的他汀类降脂药,主要是用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把脂肪运送进血管内皮中,同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和促进纤维帽形成的作用,但对已经形成的粥样物质并不能起到清除作用。
所以,降脂药可以阻止斑块的形成,同时减轻炎性反应加速纤维帽形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助于减缓斑块形成、缩小斑块及稳定斑块,而无法消除斑块。但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即是有效的治疗,就象很多癌症与肿瘤根治术后,会以5年生存率来衡量一样,实际上就是对斑块的一种逆转,而由此带来的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实际上就是患者最大的获益。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降血脂药物能够逆转斑块吗?这个问题问的好,通常说来,对于已经形成的斑块来说,通过调节血脂,是很难逆转的,但真的有专项研究发现,在达到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应用降血脂药物,对于血管内的某些斑块,会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出现心血管的相关疾病,与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不可分,而之所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和血液中的脂质代谢紊乱又密不可分。
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出现异常,出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甘油三酯升高等问题时,在受到炎性反应影响的血管壁上,血液中的脂质更易于在皮下产生沉积,最终被巨噬细胞吞噬,并产生氧化反应,使其成为一种泡沫状的脂质细胞,这些脂质细胞不断融合聚集,会在血管内壁皮下形成黄色粥样的脂质核心,这种脂质核心逐渐变大,最终被纤维帽覆盖,就是动脉硬化形成的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