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脾实”与 代谢性疾病关系 密切, 如最具代表性的代谢综合征, 其主要病理基础为 中 心性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主要表现包括肥胖、 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17] 。 《素问 · 经脉别 论篇》 有言: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脾的运化散精功能是体内物质代谢的中心环节。 脾气充盈流畅方能运转血糖、血脂等精微物质。 若气候失宜、饮食失节或生活方式改变导致“脾实”, 脾运化不 及, 精微输布不利, 壅滞成痰、 湿、 瘀、 热等实邪, 则 会出 现机体代谢紊乱等病 理状态。 因 而 确 立“脾实”而 非“脾虚”, 是代谢性疾病的核心病机,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 “泻脾”
2. 1 “泻脾”之概念
《黄帝内 经》 云: “虚 则 补之, 实则 泻 之”, 既言“脾实”之证, 必有“泻脾”之法, 但历代医家对于“泻脾”之见解有所不同。 一是“泻脾”意为 祛除湿邪水饮。 如刘完素认为: “补泻脾胃 之本者……燥其湿则为泻, 润其燥则 为 补。 [18] ” 《本草蒙筌》 讲到: “泻脾非泻正气。 盖脾中寒湿, 须干姜辛热以燥之, 故曰泻耳。 [19] ” 《金匮 要略广 注》 论及厚朴大黄汤 治 支饮: “土壅则水道为 之不通……泻中 州 之实, 以浚下流之壅” [20] ; 二是“泻脾”意为 清泻实火, 即“盛者泻之, 热者寒之”。 如《类经》云: “实者泻之, 泻脾之阳邪也。”《内经博议》言: “中 消 属脾家实火, 宜甘寒、酸寒、苦寒、辛寒。 [21] ”三是“泻脾”意为 泻脾土以复五行制化。 《针灸大全》 载: “若心 病, 虚 则 补肝木也, 实则泻脾土也。 [22] ” 《汤液本草》 论黄连: “泻心其实 泻 脾也, 为 子能 令母实, 实 则 泻 其子。 [23]” 虽“泻脾”之概念有三, 但其本质皆遵从“实则 泻之”的原则, 在邪聚脾实的情况下祛除脾中 邪气以恢复其中土职责, 进而协调五脏关系 。
2. 2 “泻脾”之方药
既有脾实之证、泻脾之法, 必有泻脾之药。 根据文献, 泻脾之药可分为 三类。 一是祛脾湿。 如《神农本草经疏》 中 指出, 木通、 防己、 车前子、 猪苓、 泽泻、茯苓、葶苈等均为 泻脾之药, 多 为 甘淡之品; 《本草蒙筌》则 认为, 干姜之类辛苦温燥之品 为 泻脾之药; 二是泻脾火。 如《汤液本草》记载: “白 芍药泻脾火”[26] , 《滇南 本草 》 认为 赤 芍 药 亦 可 泻 脾 火 [24]。
《本草求真》 将大黄归 为 泻 脾 火之药 [25] , 《本草 问答》认为“芒硝、 寒水石咸而泻脾火” [26] , 此类药物虽出自 不同著作之中 , 但其性味多属苦寒; 三是泻脾气。 如《雷 公炮制 药 性解》 论诃梨勒“苦以 坚肾泻脾”[27] , 《汤液本草》言陈皮“有白 术则 补脾胃, 无白术则泻脾胃 ” 等。 此类 药 物 虽 散见于各家著作 之中, 但往往直言其泻脾之效; 四是性五味、 功能主治差异较大, 故需悉心钻研, 方可得其真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草害利》和《本草分经》两部本草著作中专列“泻脾”“攻脾”之药。
在《本草害利》中, 六神曲、 麦芽、 山 楂、 鸡 内 金、 枳壳、 厚朴、大腹 皮、 橘 皮、 槟 榔、 使 君 子 等 被 列 为“泻 脾 次将”[28], 实与 脾之运化功能作合。 由 于饮食、 情志、病理产物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脾运不及、 有形积滞阻遏无形之气而成脾胃 俱实之证, 因脾为 胃 行其津液者也, 故以泻脾之药消 积导滞、 行气除满, 以取转运有司 、受纳有余之功。 此类消 食行气之药现代多 用于治疗高脂血症、 高血糖等疾病 [29-30] , 尤以 山 楂最为常用 [31] 。 在《本草分经》中“攻脾”之药有八, 即青皮、 大 腹 皮、 草 果、 南 星、 麦 芽、 红 曲、 姜 黄、 大黄 [32] , 其中 红曲、 姜黄、 大黄三药除行气消 滞, 尚 有入营活血之效, 与 脾实六证之“蛊胀”病 机相 应 [5] ,可用于治湿热与 瘀血胶结所致的脾实。 研究表明,单味大黄或联合他药对于代谢综合征所出现的各种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3-35] ; 而以红曲 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血脂康除降脂功效外, 经临床证实还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