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脾”之方最著名 的莫过于《小儿要证直诀》中记载的泻黄散 [37] , 另 有《医 宗金鉴》 所载 清热泻脾散 [18] , 二者皆可用于治疗小儿脾实热证导致的吐舌、鹅口 疮、 身 热引 饮、 目 黄等。 另《太平圣惠 方 ·治脾实泻脾诸方》记载, 脾实热用 泻脾赤茯苓散、石膏散, 脾气实用前胡散、羚羊角丸等 [38] , 为 后世医家治疗脾实诸证提供了 丰富的经验。
3 结语
《素问· 天元纪大论篇》曰: “五行之治, 各有太过不及也。” 不 及为 虚, 太过为 实。 “脾实”自 古有之, 但今人多 言“脾虚”而鲜少 提及“脾实”, 实属误矣。 随着自 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人类疾病 谱发生改变, 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39] 。 现代医学对于这类疾病的认识尚不充分; 而在中 医理论体系中, 邪实集聚于脾之“脾实”应 是其核心病 机, 实则泻之之“泻脾”应为 其基本治则。 因此, 探讨“脾实”与“泻脾”的内涵对于防治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与 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