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复医学科主治中医师虞颖
2022年7月,正值盛夏。炎炎夏日,如何预防中暑?
赵绍琴赵老在《温病纵横》里有这样一段话:“暑温:夏季(夏至以后)感受暑邪所引起的温病称为暑温。暑为热之极,夏季或炎热酷旱,或湿热熏蒸,故暑温病又可分为暑热病和暑湿病两类。”
中医里的中暑分为暑热和暑湿,又分别被称为“阳暑”和“阴暑”。阳暑以热为主,太阳暴晒后出汗太多,伤津耗气,严重者会头目清窍失养而昏倒。对于这种中暑,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是这么说的:“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面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核心病机是温热伤阴。日常也可用十滴水、人丹。不严重的,用黄豆和绿豆煮水,黄豆补中益气,绿豆清热(日常解暑可不用加黄豆)。阴暑又是什么呢?阴暑有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现代常用原方制成水剂或丸剂,它的主治是外感风寒,内伤食滞。由此可见,夏月感寒,内有湿邪的人易得阴暑,表现出头痛昏重、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治疗宜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阳暑与阴暑用药不同,使用不当可至厥逆,不少医案都有记载。关键鉴别点在于苔腻与否,苔腻则内有湿邪,为阴暑,反之则为阳暑,需仔细鉴别。
今年三伏天即将开启,愿大家保重身体,注意防暑防高温。不用因暑热而中暑,也不要因为避暑贪凉而生病。一个人的免疫力,源于起居调节,还包括情绪。在这艰难的时刻,大家好好吃饭,早睡早起,放松心情,静待美好生活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