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才子1989:与张国荣、林青霞共舞的日子
蔡澜的志趣早已不在电影。在那个被商业裹挟的年代,电影盛不下他的思考,他羡慕黄霑,一支笔、一壶酒便可慰平生。
于是乎,他便请倪匡向金庸举荐自己,希望可以在《明报》刊文。

蔡澜
蔡澜寄情写作,并不是一时之言。
在电影界之于倪匡犹如众星拱月的那些年,蔡澜曾经把自己写的剧本交给制片人,对制片人言简意赅地说:“这是倪匡写的。”制片人一看,剧本很好,行文也是倪匡的风格,立刻拍板,买下版权。
过后,倪匡被人问起,一头雾水。这时,蔡澜便会露出标志性的眯眯笑:“我写的。”
相识多年,老友鲜少相求,倪匡自然不吝相助,每次和金庸吃饭,就大谈蔡澜。起初金庸并没在意,后来终于忍不住要来几篇文章翻阅,的确清新。
从此,蔡澜在《明报》副刊开了一个名叫“草草不工”的长期专栏。“草草不工”四个字是他的自谦,形容潦草与马虎。但实际上,蔡澜对于写作锱铢必较。
多年后,蔡澜回忆:“当年,就算是几百字的文章,我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斟字酌句。好在那几年,我写的东西还算过得去,没有给金庸先生丢面子。”

金庸与蔡澜
在专栏中,蔡澜常常提及的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说的是那个年代的失意。
80年代,是香港电影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彼时,黑道的阴影始终笼罩着香港娱乐圈,艺人们入行的第一件事便是“拜码头”。
年轻时的成龙意气风发,却也是个“愣头青”,得罪了许多大佬。一次,成龙去酒店吃饭,竟被二十几个古惑仔提砍刀围上,拼了命才侥幸逃过一劫。
邹文怀是成龙当时的老板,他拧着眉头思索许久——除了跑路,成龙只有死路一条。
踌躇许久,邹文怀走进了制片经理蔡澜的办公室。
蔡澜是个乐善好施之人,人缘甚好,整个香港娱乐圈都愿意为他留三分薄面,如果说世上只有一人可以从古惑仔眼皮底下带走什么人,那人一定是蔡澜。
那一天,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知道不久后蔡澜便带成龙离开了香港。

蔡澜与成龙
此后几年,世界成为他的片场,一行人辗转前往南斯拉夫、法国、澳洲诸国,一路将成龙送进了好莱坞。
那些年,蔡澜周游列国,好不快活,但是当他回到香港,周遭已然换了天地。
8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金庸不再写社论,将《明报》交给了后辈;天命之年的黄霑赔光了公司,变成穷光蛋;而身形越来越沉重的倪匡则爱上了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