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他计划用三年时间,如果能挣5000万,就分掉50%,起码让大家一起存个钱。到2002年,果然挣了5000万,于东来就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分掉80%利润,后来越分越多,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现在胖东来没有股东,(股东实际上)就是挣了多少钱之后,按什么标准去跟员工分配。”他始终有一个胖东来能让员工靠努力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
“人家老外,年龄大了,遛狗了,咱们这边年龄大了,抱孙子。”2011年,胖东来占整个许昌地区零售总额比重超过六成,但2012年到2015年,胖东来门店关闭近17家。说白了,还是完美主义和匠人精神作祟。
于东来认为,盲目开店、大举扩张,在管理跟不上、服务能力不达标时,只会坑了顾客和员工。
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企业做多大,最根本的想法就是管好一个店。”


传统语境来看,于东来不是个“正经”老板。他不严肃,甚至在公司官网分享过裸照,配文“让自己保持个性、自由、善良的状态”;不搞狼性那套,他觉得,“500强有个屁用?很多企业都不把员工当人,我们现在的人都有病。”还反奴性,他问员工,我们一直被培育要听父母、老师、领导的话,却没说听自己的话。
不能正确认知自己,怎会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生命?于东来认为,有了阳光的人,才有阳光的企业。人做任何事情不能欺骗自己的内心,人格和生命高于一切。胖东来每周二闭店,会影响业绩,但公司不能只考虑创造物质财富,目的还是成就大家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员工不是机器,而是最大的财富。”

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在普通员工越来越觉得“被工具人”“螺丝钉化”、从而厌倦工作的社会现状来说,是一股清流。似乎,任何时候,于东来对公司的运营都是反“商业模式”的,他不怎么谈企业管理和互联网思维,只是简单地从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出发,反而得到了直接的效果。这种“舍小取大”的辩证关系,在援助灾区的事迹上也得到了体现。
胖东来其实只开在了河南许昌和新乡,是实体店,没有上市,甚至出了河南很少有人知道。但紧要关头,却总展现出极大的社会责任感。
2008年汶川地震,他带领140余名员工携带善款和物资,奔赴一线。亲身参与到救援当中。

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时,胖东来捐了5000万,很多河南外的人都是第一次听这个名字。

今年,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灾情,于东来为新乡捐助1000万,又亲自带队驰援郑州、卫辉。

于东来做的这些好事,出于对社会的回报之意,却无意中,大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美誉度。就像他说的,钱永远挣不完,如何成就公司的团队,让员工更有能力、创造性,让团队更具凝聚力,成为了最终的议题,更重要的是,团队也能为社会的美好去奉献这种价值。
前段时间,身为前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伙人的学者弗雷德里克·莱卢接受媒体采访时聊到,现在公司越来越关注增长、利润率等数据指标,助力企业成为能稳定运作的机器。员工的快乐与否不重要,那些人性化、个性化的东西似乎都可以被资本家放弃,因为,一些公司仅仅需要他们用标准的方法完成标准的工作。

但相反,被“工具化”的“打工人”深陷庞大的组织后,往往失去了自我,越来越不想工作。所以每个人都有必要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能被学校和工作系统驯化。
得在可替代化和标准化的夹缝间,积极地探索自己,找到真正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