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年头很久了,他才经人提醒,在外公外婆一再督促下办了十级军人伤残证。
在部队时住了几次院,就觉得给部队添了麻烦,没好意思申办伤残军人证。外婆说,这证少领了二十年。他说:现在办就很感动了。那是一种暖,等于是对心的补偿。
这样的轻残,倒是提醒了他。换个思路,也许会柳暗花明。
于是,他写起了网络小说,想靠这方面暴富。不知不觉,写了70多集,后来电脑出了故障,剩下不多的内容。母亲看了,觉得写得挺有意思,但还是及时制止了他。说那是个熬夜的活,将来身体糟害完了,挣钱又有什么用。
▲南山(郑晓光)与书画家李硕应董事长之约来到奥林匹克美术馆
然后,他又开始琢磨这那的,并对喜马拉雅有声书产生了兴趣。
初中都没念完,务上这一行,特吃力。错别字或是发音不准的字,全靠字典和电脑上查,天天都在尝试着走有声书录播的路,看看能不能行得通。觉得自己行了,设备是个问题,也没有录音棚,就靠一部手机。后来,他母亲见他播的有点意思了,给他买了一套设备,还介绍他向北华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刘富强教授学习,没几天就开始正式播讲啦。
最初是热心的吉林作家宋曙春提供的小说《被枪毙的师长》,让他试播,帮他打开了有声书播讲这扇门。
就在他感觉自己适合这样的平台时,他母亲的文友听说这孩子入了这行,就有了想帮帮他的冲动。这个人就是吉林作家,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刘永兴。1999年,他创作的心血之作,曾想找名家播讲的作品《三义五老图》,得知他有这份喜好,就决定把这个播讲任务交给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接手这部43万字,110回的长篇历史评书,他起早贪晚地试炼,在喜马拉雅网络平台,郑重地以“悠悠南山客”的网名播讲推出,不仅播出了北方的评书味儿,且带出浓重的历史感。仅一年多,听众就达上百万人次。公众号《咱们村》、京津沪头条等也相继进行了转播。接着,他一鼓作气,播出了宋曙春的《红蔷薇与白蔷薇》,张志民的《牛年马月》,刘金声的《长毛鼠传奇》三部儿童文学。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其中《长毛鼠传奇》的作者还给他带来几千块钱的辛苦费。现在,他的家乡桦甸又在融媒体综合广播上联播了《三义五老图》,引起很大反响。
与生俱来的天赋,郑晓光发现了自己。
其实,他早在辽源信息港工作时就打下了基础,经常接受记者采访和介绍项目情况,不卑不亢,有条有理,练就了镜头前的口才表达能力,一旦专注起来,才觉得,这不就是自己的强项吗!
兴趣赶着他走上这样一条路,尝试了阅读与播讲。这是一个历练过程,知识面宽了,视野也跟着开阔起来。最重要的,他拥有一幅好嗓子,一个好口才。隔屏看不到他的容颜,而他中性略带磁力的声音,却让人听出了效果。且根据书稿的情节,定下播音的基调,随着故事的情节,把握语速,调高或降低声音,加进感情色彩,让听众迷幻其中。自己也因此陶醉。以此,他似乎摆脱了多年窒息的生活窠臼,有了一种飞升感。所有经历过的,都是生活的嘉奖,为着某种想要达至的目标,命运安排了这个曲折与磨难的场,也似给出的一张张试卷,未见得全部满分,毕竟他的战地厮杀,有了曾经演练过的记录,且尽在收式之中。
“悠悠南山客”,这个名字给他的自信,让他轻轻唤回自己。
又一程的路,开始了……
身体上的缺欠,就用头脑和知识弥补,口才表达让他转运
人,一旦由自卑走向自信,褪去虚幻无感的外衣,便是再一次的生命重启。
如果不是二十年的苦逼,他不会走出那么远。当然,这里有他母亲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让他冷静地看待自己,告别以往,给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
或是毁灭,或是新生。
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该去怎样地直面残酷。唯有学习,提升,再提升,乐观地为自己塑形,确立走向,把自己的心调试到最活跃的波段,才会燃起探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