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几句三字经》
刘勃、萧桓 著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著名文史作者刘勃,一位给女儿讲故事,打败了动画片和iPad的爸爸详解蒙学读本的来龙去脉;利弊得失,帮助家长了然于胸。
要教孩子《三字经》就买这一本!
传统文化启蒙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蒙学之冠”《三字经》开始,步入古代文史百科与文化观念的大千世界!
翔实全面又可靠的注释,风趣幽默如脱口秀般的解说与评点,在富有趣味的童蒙读本中,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持续升温,让年轻的父母们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内容,怎样提升自己的甄别选择能力?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及其现代价值?应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东西?怎样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赋予传统应有的现代意义?知名文史作家刘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仇鹿鸣如是说——
“戴上面具做题,摘下面具读书”
仇鹿鸣: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一定要接受或者耳濡目染的东西。既然如此,不如选一些相对比较好,至少是态度比较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读物作为进入路径。这方面,刘老师的书确实是写得不错的。
《知道几句三字经》实拍图
刘勃:很多文化作品实际上是有社交工具的作用的。比如“三国”故事你也熟我也熟,那么在聊天时,就很容易做到跟别人更加热络。
文化的社交功能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老传统。我们看到《论语》里面有一个点,孔子的儿子孔鲤小步快走地从院子里面经过,孔子就问孔鲤,学诗乎?孔鲤说还没学,于是孔子就跟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都不学的话,就没有办法说话。不学诗肯定是可以说话的,为什么叫不学诗无以言?就是因为春秋时代的贵族社会都讲究有话不好好说,我要表达我的意思肯定就得背两句《诗经》里边的诗。听的人当然也是要熟悉《诗经》,这样我才能知道你想要说什么,它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交方式。而且也就是通过这个来认证,这是不是我们圈里的人。
《典籍里的中国》剧照
现在既然传统文化被重视是一个趋势,那你能够掌握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能够比较灵巧地运用它,最庸俗地说,在日常社交当中也能提供便利,所以我说读传统文化也可能有这个用。讲《三字经》,以此入门,这也是一个办法。
更庸俗地说,可能有些时候是你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你再不爱《三字经》,再厌憎《弟子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上学时被老师要求背了,那怎么办?这个困境有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办法回避的,所以怎样采用比较灵巧的办法,把这个过程的代价变得最小,我想可能有时候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办法,就是“戴上面具做题,摘下面具读书”,心里边要能够比较顺畅地把这两件事分开。
仇鹿鸣:小学生学国学、传统文化这些,是不是有点暮气?
刘勃:如果说学校里没有要求的话,真的没有必要太主动去学。当然如果学的话,尽量保证能够比较开心地接触,不要因为被迫学了,对它产生一种厌恶感。
《小舍得》剧照
孝 顺
仇鹿鸣: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及其现代价值,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估。
传统的东西是对人的道德培养,如君子之道,还是有正面价值的。但等级制的那一面是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要求的,因为现代人通过契约来确认相互关系。
儒家还比较强调孝。孝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经常讲的是孝顺,后面那个词我就不大喜欢,就变成了实现孝,就要顺着自己父母,这个是不对的。刘老师刚刚也讲到尊老,当然这个“尊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要尊老的一个最重要标志不是顺着父母,而是让父母离开自己原来的环境,比如说让父母感受到现代生活的好。可能很多父母是在匮乏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不舍得花钱,有一点小毛小病都自己扛着,拖到自己受不了才去医院。那么,做儿女的要让父母离开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跟上这个时代,才是真正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