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之前听过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那时候不明白,所谓“幸福的童年”,是怎么定义的呢?
后来看了不少育儿书才发现,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要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与父母,尤其是妈妈,建立紧密的联结,有健康的依恋关系。
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不管是遇到困难还是面临挫折,都会有由依恋延伸出来的勇气,积极而勇敢地去面对。
当然,我们所说的“母亲”,并不单只说“妈妈”这个人,它更多的是指主要养育孩子的那个人。
一:魔法岁月中的“依恋”
《魔法岁月》一书,将0-6岁这一阶段,比喻成是孩子在魔法世界里的一段冒险经历。
可不是嘛,当孩子还是个小婴儿时,只要嘴巴一张、嗓子一嚎,那个叫“妈妈”的小仙女就会过来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妈妈”这个词,大概是最简单却又最有效的咒语了。
但随着慢慢长大,孩子会发现,魔法世界里,不只有仙女,还有“格格巫”。
陌生的魔法世界、强大且难以分清是敌是友的“巨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丛林危险,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恐惧。
而他所知的咒语又有限,甚至只对“妈妈”起作用。于是,妈妈,便成了孩子需要紧紧抓住的依靠。而妈妈,也成了孩子所有安全感的来源。
当孩子的需要,被妈妈接纳和满足时,他就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这时候,依恋产生。
依恋是孩子最初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称之为“爱”。
孩子的依恋,分为两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
有安全依恋的孩子,面对分离,他会表现得比较淡定,因为他知道妈妈还会回来的,自己是安全的。
而有着不安全依恋的孩子,面对妈妈(或主要养育人),他都表现冷漠。你来我不欢迎,你走我也不欢送,反正咱俩不熟,我无所谓。
不安全依恋的孩子,还可能面对与妈妈分离,会极度痛苦。而妈妈回来后,却又拒绝亲近。
一个有着安全依恋的孩子,他被很好地爱过,且知道如何去爱妈妈。在将来,他才有足够爱的能力,去爱和接纳他人。而一个情感荒漠,没有与妈妈建立较好情感联结的孩子,他将来,很可能不懂得如何去爱和接纳他人。
依恋,是孩子最初的社会性联结。而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也会成为以后孩子与他人关系的原型。并且,在将来的亲密关系里,很多都会带有这个最初原型的影子。
所以说,孩子和“母亲”(主要抚养人)的关系,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和命运,甚至注定他未来会爱上谁,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这话,一点不假。
二:情感剥夺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说,自己从小在打骂声长大,并且与妈妈关系很不好。长大后,他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别人总说他太苛刻、容易发怒。
从小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孩子,他会有情感被剥夺的感觉。他的生活里,最大的感受是——孤独。
即便亲人、恋人、好友就在身边,他也有着无名的孤独感。觉得自己的需求永远没人能懂,也没有人能满足。
这就好像是一个孩子,蜷缩在角落里,父母在他身边来回走动,却始终没有注意到他。这种被忽视的感觉,让他陷入孤独的悲伤感和沉重感。
将来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越是那种冷漠疏离的人,他却越执着痴迷。因为这再现了童年的感受。
而在友谊或者婚恋关系中,有着情感剥夺的人,不会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只期待不用开口对方就能猜中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当对方没有会意时,他就会非常愤怒,并且抱怨、指责对方。
这就像是一个孩子,他说不清楚、道不明白自己的心思,却希望父母能及时满足自己,如果没有,就生气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