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不顾的孩子
4岁的丁丁非常喜欢画画,丁丁爸心爱的布艺沙发遭了殃。他非常平和地给孩子立规矩:“丁丁,你只能在桌子上画画!”丁丁刚开始还能遵守规则,但是画了一张又一张,桌子不够用,画笔、画纸又被他挪到沙发上。他玩得太高兴就什么都忘了。
最后,爸爸忍无可忍,指着布艺沙发上洗不掉的一团团色彩,下了最后通牒:“你要再在沙发上画画,我就把你的水彩笔没收,一个月都不能用!”丁丁看着那些难看的图案,也下定决心改正错误,结果,转身又忘了。
晚饭过后,爸爸发现沙发上又多了一个棕色的点点,这不是明知故犯吗?他气得大吼:“丁丁!”正要训斥,丁丁却主动道歉:“爸爸,我真的是不小心!”
“没收水彩笔一个月!”丁丁爸铁面无私地说。但是,当他看到儿子难过的小表情时,又有一丝不忍—对于一个爱画画的4岁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呢?
点评
犯错和惩罚总是如影随形,但是,如何确保惩罚的力度与孩子的年龄、接受程度相匹配,这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孩子不想犯错,只是因为能力不够才屡屡犯错,如果父母惩罚过度,就会引发孩子成长中新的问题,这种惩罚没有意义,甚至得不偿失。这时候,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是用爱意包容孩子在成长中犯的错,等待他慢慢成长。孩子能力不足时,大人需要改变环境,比如用一块可擦洗的沙发巾暂时替代沙发“受苦”;改变自己,对孩子更加宽容。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大人的爱意,反而能激发出更多的意愿去控制自己,遵守规则。
容“异”:允许孩子不同
有些孩子的行为被贴上“错误”的标签,其实并不是“错”,而是“异”。容“异”,是允许孩子在个性、价值选择上和父母、社会主流不同,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取舍,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和探索这个世界。
当孩子向行为规范发起挑战
《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强强最熟悉的一本书,每次犯错时,老师总是让他抄写,从小学一年级抄到三年级。
为什么强强会被老师“盯”上呢?他有个特殊的习惯,上课从不看黑板。老师越是强调,强强越是漫不经心,几乎所有老师都找班主任老师投诉强强“不听课”,强强总是乖乖认错,但屡教不改。结果,上课看黑板这件事,成了强强爸妈的一块心病,无论怎么叮嘱、要求孩子上课看黑板,孩子就是做不到。有一次,强强还说出“如果我看黑板的话,怎么听课呢”这种怪话,搞得父母只得向心理医生求助。
医院里,心理医生拿出一些道具和强强玩儿,也会做一些夸张的行为测试他的反应。测试中,医生突然原地跳跃,然后问强强:“我跳了几下?”强强回答说:“我没看清楚,你再做一次?”当医生再次跳跃的时候,强强刚开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3下过后就把头转向一边,一边听一边数数。跳跃的声音停下来时,强强说:“8下!”
这个测试让强强爸妈很震撼,他们开始理解孩子,强强不是“不想做”,而是真的“做不到”。医生解释说:“相比于视力,强强更依靠自己的听觉进行学习,而且,视听觉的转换存在困难。所以,为了听课,他可能会减少视觉刺激,把头转开来听课。”
强强“不认真听讲”的帽子终于可以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