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拉
01
3岁宝宝看的编程书都上架了
在世界计算机发展史上,1984年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年份。
这一年,苹果首次发布了麦金托什电脑(MAC)——一款即将改变世界的科技产品;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口号。
个人计算机浪潮的载体有了,大洋两岸的社会氛围感也开始露头。在北京,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报名的孩子有8000人之多。
在纽约,一名同样受到计算机浪潮感召的牙医,给自己买了第一台办公电脑。后来,他又给自己的四个孩子各买了一台电脑,其中一个儿子是在10岁生日时收到的这份礼物。
那个幸运的小男孩很快发现了自己在编程方面的天赋。每个放学后的下午,他都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脑前练习编程。对别人来讲犹如天书的代码,他很快可以掌握。
惊喜之余,父亲专门聘请了一名计算机工程师给儿子「开小灶」。小男孩进步神速,很快就能独立完成复杂编程甚至自编工具软件,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神童。
10年后,他成为了Facebook的创始人,以及中国编程培训机构中时常出现的硅谷偶像之一。
经常与扎克伯格「同框」的,还有9岁学编程的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10岁学编程的乔布斯,11岁学编程的比尔·盖茨。这些商业宣传中掺杂了不易察觉的因果谬误,似乎想要暗示小时候学编程是通往未来商业成功的一条捷径。
不过对于出生于资源丰饶时代的00后、10后而言,成功正在慢慢告别单一刻板的定义,编程真正能通往的其实是「数字化原住民」的向外探索与自我表达。
这种探索只能由兴趣驱动,与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无关。所以在近期涌现出的一批优秀少儿编程作品中,我们时常能看到超乎成年人想象的浪漫与敏锐。
在第五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的获奖选手中,有渴望拥有一张火星船票的小星际迷李梓墨。他认真研究过火星沙尘暴对中国主导建立的火星国际基地的困扰。
在火星上,沙尘暴可以形成长达几周时间的沙尘塔,不仅影响太阳能电池板的正常工作,还会扰乱火星表面的通行,进而影响火星探测工作。
利用AI技术,李梓墨和小伙伴共同设计创作了「星辰号」火星车队模型。那些像一个小型机器人的车队,搭载了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光电传感器、舵机、显示屏、触摸控制屏、及时定位和地图创建技术,它们可以领到诸如清除火星表面沙石路障、清理太阳能电池板沙尘等不同类型的任务。
另一名中学生周捷凯,利用小程序设计出一款名为「土星登陆」的小游戏,通过让人们了解宇宙知识,收集陨石碎片,清理太空垃圾来实现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