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小程序应用兴起后,国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小扎克伯克」。以5亿日活的微信小程序为例,上面的小程序已突破300万,且00后、10后开发者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
「编写代码对有些孩子来说,也许可以便利到像用铅笔写字一样。」在9月20日举行的「以梦为码 无界共生」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金亚秋乐观预言。
至于如何让更多稚嫩的、甚至没有编程背景的孩子上手写代码,甚至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离不开校内教育、开发者生态与社会氛围的共同作用。
这其中最有发言权的是教育工作者。在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峰会上,多名上海教育工作者爆了不少「料」。
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的缺位,影响着编程的普及效率。有老师现场提出,有没有可能把研发工具、编程课程、教学视频、甚至赛事报名入口都沉淀在一个平台上,形成模块化服务?理论上这种模块可以避免重复造轮子,让各地的授课老师、学生各取所需,就像当下办公软件内提供的各种小模块服务。
「种子老师」不足,也是人工智能教育难以普及的掣肘,教育工作者们希望校内校外联动,推行「双师制」,由校外组织比如微信「绿苗计划」、中福会少年宫等帮忙培训更多的「种子老师」,或者对小程序员们进行校外集中培训。
还有培训老师对比了国内外编程赛事的模式差异:在参与国际赛事的时候,国内的种子选拨流程跟竞技体育有得一拼——先是学校老师带领学生课外集训,通过市区选拨的参加「国家队」冬令营、夏令营,再从中「掐尖」,选送到国际赛事当中,「有参赛机会的学生少之又少」。
而国外基本上是学生主导,自己感兴趣就可以报名,所有报名者在网上统一竞技、一层一层进阶,有关机构顶多指导一两次,「这样的培训或许在比赛上比不过我们,但那些孩子因为热爱这件事,后期可能走得更远。」
这些细碎的「痛点」拼在一起,呈现出来的一层现实,即普及编程及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看得出来,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令人惊喜的是,来自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等领域的有识之士,已经对此有了相当深刻的思考和讨论,并将之付诸行动。微信研发出了低门槛、易开发的小程序编程工具包,可以让更多青少年接受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金亚秋院士等享誉国际的顶级科学家,也愿意走到课堂当中,与热衷科技创新的青少年平等对话,共话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编程真的会像铅笔写字一样简单,小小程序员在那时也就不再会令人啧啧称奇。
「计算机普及从娃娃做起」在中国科技界回荡了38年。当人类社会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句话也就收获了新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