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游戏中包含着一个12岁少年对宇宙的终极浪漫。早在2019年,NASA轨道碎片计划办公室就曾作出警示,在距地球表面约1250英里的范围内,有23,000多件大于10厘米(4英寸)的碎片,或者说太空垃圾。
就在各国政府为如何清理太空垃圾争吵不休的时候,一个孩子能想到在游戏中、通过做任务去消解这一太空危机。这个创意本身已经给比赛评委——那些写过多年代码的程序员们,奉上了一丝惊喜。
受益于互联网的崛起和人工智能的普及,这两年青少年编程在世界范围成为新的浪潮。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Sonia Livingstone在《数字未来中的育儿》一书中,邀请英国父母们去思考数字技术在孩子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发现,加入编程俱乐部就是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数字化未来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甚至有家长将编程视为新时代的拉丁文。
国内的编程教育甚至更为「激进」。如果在电商平台搜少儿编程,你可以找到整套《宝宝的编程学》,适合阅读年龄3岁+;《孩子看的编程启蒙书》,适用年龄5-10岁。
![](http://imgq8.q578.com/ef/0923/1593a9d3545a9285.jpg)
这还真是积极响应了邓小平的号召——「从娃娃做起」。我们似乎不必担心这种浪潮会演化为一种新的教育内卷或者鸡娃,只能说,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开始意识到编程教育的重要性。
02
「被看到」的引力
美国学者雪莉·阿恩斯坦通过对多国社会参与状况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公民参与阶梯理论」。该理论将公民社会参与程度依次划分为:假参与、表面参与、深度参与。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对互联网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表现出了强烈的诉求。
如果说语言文字是传导思想的载体,那么在数字化时代,代码就是00后、10后与真实世界平等对话的一种工具。
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超过2亿人,网络普及率达95%,远高于成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内容创作是他们自我表达、实现个体价值的重要方式。数据显示,至少有27%的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制作并发表过原创内容,如短视频、图文、表情包等。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内容创作是他们自我表达、实现个体价值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舆论传播空间里,受关注的是年轻人的思考和喜好,占据媒体头条的总是诸如「这届年轻人爱上剧本杀/飞盘/摩托/陆冲」的现象观察;老人、孩子的声音则成了沉默的螺旋。
代码世界则是另一套运行规则。在这里,年龄、地域从来不是问题,灵感、好奇心和创造力才是最大门槛。
12岁的山西太原少年郭惟一,小小年纪就有了自己的网站、公众号和三款小程序。小学毕业之际,他给班级开发了一款同学录小程序,将小学的美好记忆以小程序的形式保存到了班级同学的微信里。凭借这款作品,郭惟一也在2019年受邀前往广州,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微信小程序编程创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