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ers补充说,想要让整个群体良好运转,动物个体需要同步;随着年龄增长,体型急剧变化,这对于动物而言很难实现。以鼠龙为例,刚孵化出来时小恐龙只有人类手掌大小;1岁时长到9千克,臀部0.6米高;成年鼠龙体重超过1500千克,近乎成年驼鹿的两倍。
按年龄分组由此而来。“基本上,随着体型的差别越来越大,行为同步的成本也会增加,”Myers说:“对于蜥脚下目和蜥脚形亚目动物而言,未成熟的个体与成年动物分开组队,一定更加方便。”
即便如此,根据化石记录推断这种社会行为(或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很困难。足迹这样的遗迹化石会有所帮助,对于那些比鼠龙更晚的恐龙,保存下来的足迹显示存在多代同堂的恐龙群。
骨骼证据也能指向存在社会行为,如果古生物学家发现埋葬在一起的一群群骸骨的话。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关键证据,任何两具骸骨只能说明两个动物的生活和死亡相隔数年。
过去20年里,Pol和同事一直在挖掘鼠龙遗址,他们对这种恐龙也有了更多了解。例如,研究人员现在很清楚,鼠龙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确信鼠龙幼年时用四肢行走,成年后改用后腿。新研究还表明,鼠龙诞下的是柔韧的革质蛋,这意味着它们会把恐龙蛋埋起来,而非孵蛋。
最令人惊喜的发现是2003年,Pol发现了一大块石头,里面有11只小恐龙。“我记得抬起部分石头后,能看到头骨顶部正好在那里,脖子部分伸进了岩石,”Pol说:“我知道这个很特别。”
遗址的其他化石也显示有恐龙聚集的迹象。已知最早的鼠龙化石来自一群刚孵化出的小恐龙,它们紧紧挤在一起。在新发掘的化石中,还有两具成年恐龙的尸体,几乎绕在了一起。
但为了弄清楚这些动物是成群死亡,还是在不同时间死于同一地点,南非金山大学的Roger Smith带领的研究团队必须仔细研究遗址的沉积物情况。
Smith的研究发现,遗址有三层鼠龙化石,而且很多化石和筑巢地在同一层,这意味着它们在相同的时间被埋葬。化石周围的沉积岩可能是风带来的尘土,也许是沙尘暴沉积的结果。
研究团队还利用多种技术,来确认这些恐龙全都是鼠龙,以及它们的年龄和体型。2017年,Pol把其中30枚恐龙蛋运往法国格勒诺布尔,借助世界上最亮的X射线源之一欧洲同步辐射装置,进行检查。一些蛋里有鼠龙胚胎化石。
Pol和同事还对一些恐龙骨头进行取样,观察内部结构,从而了解年龄和生长模式等信息。所有11个个体的化石体型大致相同,死亡时体重可能在8到10千克之间。骨头样本表明,如果年轻的鼠龙是季节性生长,那么这群幼龙当时可能还不到1岁。
社会行为造就幸存者?
鼠龙遗址显示,幼龙至少会季节性地按年龄分组,但成年鼠龙的行为则不太确定。
一方面,遗址里没有成群的成年鼠龙,所以没有成年恐龙群的直接证据。在今天的爬行动物身上,存在幼年时聚集在一起,成年时各自分开的情况。而且,这群幼龙位于鼠龙筑巢地,可能意味着幼龙是更大的、在此繁殖的群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