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怎样高效利用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学会有效地抓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精简和筛选。具体该怎么做呢?
1.确定目标
很多人喜欢各种信息都涉猎,但又都只是浅尝辄止,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了解什么样的信息,什么都想要反而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一定要确定目标,比如今年我想要学习理财、管理,那我就只看跟这两个主题相关的内容,找微信图文、找10本相关的书籍,认认真真地读。除此之外的其他领域都不能吸引注意力。
当然,有人会说,偶尔需要了解一下花边新闻、娱乐八卦之类的,那你可以给自己规定,其他内容的涉猎每天控制多长时间,这些就纯粹当成消遣放松,不用刻意强调自己要理解吸收。
有句古语这样说,“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一只也不会逮到。”只有把重心放在你想要了解的地方,这样才能精简信息,解决信息太多和太杂的问题。以目的为导向去接收信息,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会有意识,可能突然就想,咦好像跟之前的一篇文章观点一样?这句话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想必大家在学生时代做英语阅读都有过这种体会。老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先看问题,再去读全文。为什么?了解了问题就知道目的,带着目的去读和纯粹地认字母效果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信息很多,很杂,但我们仍然有人能够潜心研究,利用好信息。比如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55年来只做一种菜,他是一个用一辈子追求极致的料理匠人。难道他每天接触的信息不多吗?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屠呦呦,她们也活在21世纪,也会面临信息爆炸,但她们怎么能做到专攻和精通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能够只关注相关的信息,其他的内容全部自动屏蔽。

2.进行筛选
确定了目标后,怎样保证信息的高质量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筛选,找到最精的信息,解决信息太粗的问题。
筛选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匹配度高、可读性强、评价要好。保证信息与主题高度匹配,关联性强,找出来的信息不是干巴巴枯燥无趣的,最好能引经据典,有大量事实和理论依据。还要有好的评分,去豆瓣上看看评分高的,看看名人大家的作品,最好不要看太多无用的畅销书,经不起时间的沉淀。
JP Rangswmi在一次ted演讲《如果信息是食物,我们应该如何“健康饮食”从而身体强壮?》讲过,no information overload,only filter failure! 从来就没有信息过载,只是我们筛选失败了!
所以,筛选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3.整理分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对信息只是存储而不去整理思考,就会得只囤不用的松鼠病。平常在知乎、微信、豆瓣等看到了好的文章都会随手保存到收藏夹,而保存的结果就是,永远不再看,要找也找不到。所以,一定得把他们分门别类整理到印象笔记或者有道云笔记里,打上几个标签,保存到文件夹,然后定期清空这些app的收藏夹。
有的时候少数其他与主题不相关的信息,想保存下来的话,可以建立一个素材库的文件夹,统一放在这个里面。
按照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书中的理论,遵循3个原则: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只用一个东西记录、保存就是保存,比如我们把信息统一放在素材库文件夹里;给每条信息标上日期就是时序化,书中推荐用六位数表示日期,年-月-日,如190314,简单方便。索引化就是建立简单的线索,帮助快速找到信息,也就是我们说的打标签啦!
打标签实际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想更深层思考可以做一个思维导图,或者用费曼笔记法,最后进行输出。

读书不在多,在于精。战国时期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潜心钻研鬼谷子传授的《阴符》。本来不被周国、秦国、赵国看重,后来却因为对《阴符》的透彻研读,有谋略被燕文公赏识,后游说六国合纵。在21世纪也是一样,可能你认真地读完10本书,也比走马观花地看100本要好。同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