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得到”都在讲刻意练习,你真的了解这种学习方法吗
如果你关注过“得到”“樊登读书会”“罗辑思维”,你就会发现,这些平台都解读了《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为什么这些大咖都以它作为讲解教材呢?
昨天我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刻意练习以及它的练习步骤,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一下刻意练习的理论基础,以及它是否真的那么完美。
一、为什么那么多人讲《刻意练习》?
1.否定基因决定论
当有人2年就能学一门外语,当有人7岁就能拥有完美音高,有人能记住小数点后10000位,有人能参加超强大脑的时候,我们普通人就只能羡慕着,默默安慰自己:很多事情上天注定,尽力而为就好。
许多家长对孩子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尽力就可”。学习成绩不好没关系,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课下复习,遵守纪律。考第一名的孩子脑袋聪明,我们没这个智商,不用太过苛求。可能本来孩子有拼搏的精神,被家长一说也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而《刻意学习》否定基因决定论,有许多人通过自身的尝试证明按它的方法学习很高效,世界上没有天才,任何人都可以成功。这激发了人们的学习欲望,每个人都能斗志满满地去学习。
2.打破时间累计论
很多人认为,学习时间越长就越熟练,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这种观点。但是打了10年乒乓球的人可能跟练习2年的人实力相当,在一个岗位工作5年的老员工可能比不过毕业2年的应届生。
这就说明,精通程度与时间长短并不成正比,被人们认为是真理的“做越久就越厉害”的时间累计论也被打破。而《刻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能帮助遇到瓶颈的人从熟练到精通。
3.颠覆努力至上论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只要你够努力,够勤奋就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你付出了再多的努力都得不到好结果。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会在这种思想下,在一个没有潜力的岗位蹉跎年华。以为自己的努力只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来等待结果,殊不知“好的选择往往大于努力”。
而《刻意学习》这种方法能帮助那些努力学习却收效甚微的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快速的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刻意练习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1.稳态平衡
生物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指的是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状态。当外界发生变化时,机体会迅速做出反应,生成激素或者效应器做出行动来维持新的平衡。
大脑也是这样,当有挑战出现时,大脑会做出变化来适应挑战,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
最开始的时候,学自行车是很难的,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我不能踏上踏板,完全不能掌握平衡,更别提踩着往前进了。这个时候大脑接受到挑战,做出应对。当学会后,骑自行车就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行为。如果再想学习单手骑车,大脑就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帮助应对“单手骑车”这样的挑战。
2.同心圈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Noel Tichy 提出一个同心圈理论:
舒适区:这里学习的东西都在你掌控之中,你做起来感到毫不费劲,身心都处于一种愉悦放松的状态;
学习区:一部分了解,但又不够掌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可以学会。
恐慌区:超出自己认知范围太多的知识,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极有可能因困难放弃学习。
要想不断学习,必须跳出原来的稳定状态,即舒适区,进入一个你不那么熟悉的地方:学习区进行,这样才可能取得进步。
乒乓球爱好者,喜欢周末放假约朋友一起打球,但他的技术可能并不会有太大进步。因为他只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练习,乒乓球就只是娱乐休闲的活动。
而专业乒乓球队员就不同,他们每一次训练都觉得辛苦。今天要求练习手腕灵活度,下次练习发球力量,每一次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学习区学习,他们的技术也就会更加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