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得到”都在讲刻意练习,你真的了解这种学习方法吗
三、刻意练习步骤有哪些?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4点:明确目标、专注投入、及时反馈、坚持练习。在这里我有一些补充:
1.长时间专注投入
分神、走神、神游都说明我们并没有全神贯注地投入,需要尽力把心思拉回来。但是,长时间保持高度专注是很难做到的。
知乎上就有一个问题:如何做到长时间(4小时以上)精神专注?
这对刚开始进入一个领域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不必要给自己这么大压力。只要能保持一两个小时全心投入,这时候你就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能力都发挥到极致,学习效率也最高。结束后就起来走动,看看风景,放松一下大脑。
2.找反馈可以利用互联网
在书中,作者认为没有导师就要自己创造机会来得到反馈。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工具了。
借助网络,你可以去网络上咨询相关专家,可以去社群里讨论。一切可以有作品的学习,比如画画、写作、跳舞、唱歌都可以上传到网络上,别人就会给你反馈。
我在写作的时候,曾经发过一些文章到简书,投稿到专题后总会有一些人给我反馈。有时候是点赞,有时候是一起讨论一个观点,有时候也会有人说哪个地方不好,逻辑不太清晰。这样我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争取下次改进。
虽然这样的反馈没有导师那样专业,但至少能避免闭门造车,能加速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有了反馈最重要的是改进。这就像PDCA循环,检查后处理改进,不断修正,不断复盘,让技能螺旋上升。
四、刻意练习有什么局限?
有研究表明,在棋类领域,刻意练习能解释26%的表现差异;在音乐领域,刻意练习能解释21%的表现差异;在教育领域,刻意练习能解释4%的表现差异;而在其他领域,刻意练习可以解释不到1%的表现差异;
刻意练习只适用于已经发展很久的领域,比如画画、钢琴、小提琴、篮球、高尔夫等。这些领域已经发展了几十甚至上百年,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而在艺术、设计等需要创新的领域,作用却不那么明显。
也就是说,刻意练习不能教会人创新,它不适合于所有领域。
总结一下,本文是对上一篇刻意练习内容的补充:
1.刻意练习否定了基因决定论、时间累计论、努力至上论,被大咖们推荐,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2.刻意练习的理论依据有稳态平衡、同心圈理论,要想取得进步必须走出舒适区;
3.长时间专注投入有一定难度,一段时间后要放松大脑;
4.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找反馈,不断PDCA;
5.刻意练习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它不能教人创新;
我认为成功不能仅凭天赋或者努力来决定,还有很多因素如运气、时机、人脉是不能轻易控制的。但刻意练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去亲身尝试一次,再来评判它的好坏优劣。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