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对于此,狄青很不满意,力保焦用,理由是此人上过战场立过功。这是什么道理?立过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此事后来成了北宋文官的笑谈,文官们就差说出八个字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韩琦坚持杀了狄青。
这事让狄青很难受,感觉韩琦没有给面子,恨意大生,曾经韩琦的关照一概放到了脑后。
于是,两人渐行渐远.....
(2)狄青膨胀了,不把韩琦放到眼里
狄青在战场上立功不少,职位也是不断上升,在1052年担任了枢密副使。
不久后,夜袭昆仑关,平定邕州,宋仁宗对狄青的夸赞毫不吝啬,并且任命为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武将能达到这位置,太难了!因为这个位置长期都是被文官霸占的。
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小子,一个年少犯罪的小子,竟然能上到这个位置,不得不说已经到了武将的天花板了。
问题来了,狄青已经是数一数二的高官了,和韩琦的关系怎样了呢?不怎么样了!
这就是人性,当你比我官高一级的 时候,我可以听话得和孙子一样,当你我官位一样或者我比你高的时候,凭什么我要低你一头?
狄青做枢密使是在1053年,韩琦是在1056年拜枢密使。
于是,情商不高的狄青后来对外说道:我和韩琦都当过枢密使,我比他仅仅少个进士。
言外之意,有文化怎么了?没有进士怎么了?老子照样可以做枢密使。
同时,狄青深有感触的是:朝廷不比战场,复杂得很。
文官们对他并无好感。
特别是欧阳修等人,时不时参他一本。要知道,欧阳修是范仲淹的超级粉丝。
一切说明,狄青当初对董士廉和刘沪用私刑,做法粗暴,太让文官讨厌了。
3、狄青做了“蠢事”
文化是个好东西,少了还真不行。
按理来说,狄青官当得越来越大大,最后官居枢密使(军方最高长官)。但成长过程中做的蠢事多有发生。
曾经喝酒时,一个陪酒的妓女看着他笑了笑,就惨遭毒打,他认为是嘲笑他的黥面。太敏感!
1056年,京城发生水灾,狄青带着一家人竟然住到了大相国寺,还睡在了佛殿上。按理来说,这是不合适的,因此,文官继续告发狄青。
本来,狄青在朝中的人脉和威信一般,不被文官集团喜欢,加上这事,狄青的好运就要结束了。
在各种影响之下,宋仁宗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任用了韩琦担任枢密使。
宋仁宗的态度表明:相比而言,在这个阶段,韩琦还是更受信任。
其实,取消了枢密使,狄青又被加封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给了狄青一个心理缓冲。对于去向,也只是让狄青去了陈州。
一个成熟的官员,几起几落完全正常,就像范仲淹都贬了好几次,但不影响人家每一次的重新崛起。一个成熟的官员,必须具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坚韧!
但是,狄青没有。他喜欢将士们对他的拥护和欣赏,他喜欢自己在军事方面一呼百应,他更喜欢战场上的奋勇拼杀。
他被取消枢密使职位,他感觉受了奇耻大辱,他开始郁郁寡欢。而朝廷对陈州的狄青,常常派人“探望”,每探望一次,狄青能忧郁一天(“惊疑终日”)。这心理真的不强大。
1057年2月,狄青在郁闷当中口腔得了毒疮,三月份就此一命呜呼,年仅49岁。
狄青死得不冤也不惨,没有人加害于他,不像岳飞是被宋高宗和秦桧直接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
狄青的情商不高,两次背叛恩人,特别是背叛范仲淹后,对刘沪、董士廉用私刑,让文官憎恨无比。
朝中朋友不多,被免去枢密使并打发他出京后,狄青的心理上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终日郁郁寡欢。
曾经战场上的勇武将军,最后以这样的方式死去,让人不胜唏嘘!
想起美国巴顿上将说的那句话:一个将军最好的结局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