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随着地位的提升,狄青逐渐察觉到文官对武将的蔑视。
他应对的办法是:谨慎保全自己,用德行消除偏见。
宋夏和谈后,狄青被徙为真定路副都总管。
一日,狄青宴请同僚,真定府的处士刘易也受邀赴宴。
当时,优伶在表演时插入了讥讽儒生的桥段。刘易勃然大怒,指着狄青咒骂道:“你原本不过是个脸上刺字的囚徒,怎敢如此无礼!”
刘易痛骂一场后,起身离去。文官们无人阻止,一心要看狄青发火,哪知狄青依旧笑语温然。
次日,狄青亲自到刘易家赔罪,此事传出后,不少文官都称赞狄青是雅量君子。

当年跨马游街的王尧臣,此时已是狄青的同僚。某次,王尧臣对狄青开玩笑说:“您脸上的刺字愈来愈鲜明了!”
狄青丝毫不生气,反而笑着对王尧臣说:“王公若喜欢,我将脸上的刺字送你一行可好!”王尧臣大为惭愧。
狄青虽以广阔的心胸包容化解来自文臣的轻视和取笑,但更多的时候是对当时重文轻武的风气感到无奈。
当时,韩琦是狄青的顶头上司。某次,韩琦宴请官员,他的歌姬白牡丹竟端着酒杯对狄青说:“我敬斑儿一杯!”斑儿,就是脸上有刺字的孩子。
面对白牡丹的讥讽,狄青强压怒火告退,隔了几日,便发生狄青怒打白牡丹的事。
白牡丹只是一名歌姬,她之所以有如此大胆,与韩琦蔑视武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而这段故事也是《水浒传》中“雷衡枷打白秀英”的历史原型。
狄青的部将焦用作战勇猛,因犯错而被韩琦捉拿,要将其斩首。狄青求情道:“焦用多有功劳,是难得的人才,请相公赎其死罪!”

韩琦勃然怒斥道:“东华门外夸官的状元才是人才,似这等无知军汉,岂为人才?”
焦用最终被杀,狄青愤恨道:“我和文臣不过差了一个进士的功名罢了!”
狄青始终无法改变文臣轻视武将的风气,他只能谨慎保全自己,并将建立更大的功业作为自己的目标。
步入朝堂
庆历四年十月,宋夏议和成功。宋仁宗接连升迁狄青的官职,并常召见他询问军国大事。
仁宗欲重用他,劝他敷衍去掉脸上的刺字,但狄青却激动的说:
臣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不敢去!使天下健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
——《宋史·狄青传》
这番话让仁宗十分感动,于是任命狄青为延州知州,彰化军节度使。
皇佑四年六月,仁宗不顾文臣的强烈反对,升任狄青为枢密副使。
四十五岁的狄青一跃成为大宋的军事二把手。他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誓死报效国家。

狄青入京时,范仲淹早已去世,他感念范公当年的提携,每次路过范家,都要下马叩拜范夫人和范仲淹的儿子,以表尊敬之情,此事传位美谈。
当时,广源州侬智高举兵叛乱,建立“南天国”,自称仁惠皇帝,叛军攻占广西重镇邕州,随后连克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兵围广州。
仁宗先命孙沔和余靖等人率军征讨,却频频战败。
交趾国王李德政上疏宋廷,愿出兵助宋镇压侬智高,其实意图入侵岭南。
仁宗欲准交兵入境,狄青上疏阻止道:
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以一智高间横蹂二广,力不能讨,乃假兵蛮夷,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保以御之?请罢交助兵。
仁宗这才回过神来,于是谢绝了
交趾助兵的请求。狄青主动请缨道:“臣出身行伍,无以报效国家。愿率数百骑兵南下,擒杀叛贼!”
仁宗大悦,下诏令狄青总揽广南军事,负责平叛。

夜袭昆仑
狄青明白宋军之所以接连战败,是由于军制不立,赏罚不明所致。
来到广源后,他将“立军制,明赏罚”作为首要工作。面对叛军的骚扰,狄青严令诸将无令不得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