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武臣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伏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宋史· 狄青传》
宋仁宗览奏后不悦,只将表文留中不发。
贬谪陈州
这年五月,京城发生水灾,狄青将家搬到相国寺。
文臣们谣传狄青身穿黄袍坐在相国寺内操练士卒,韩琦派人调查,却没有找到证据。
当时朝中都说洪灾是上天示警,于是仁宗下诏群臣进谏。
欧阳修接连上两道奏章,声称上天之所以降灾,全是朝廷任用狄青的缘故,请皇帝速免狄青枢密使之职,并将其调离京师。
著作佐郎吕景初则找到宰相文彦博,请求他上奏罢免狄青。
文彦博认为狄青忠谨有素,劝吕景初不要相信谣言。
吕景初说:“狄青是粗鄙的武夫,假如他心怀不轨,酿成祸乱的话,大人作为他的同乡,恐怕难辞其咎。”
文彦博见吕景初揪住他与狄青是同乡的事做文章,赶忙转变态度,参与了对狄青的攻击。
他请求仁宗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将他调离京师。
仁宗说:“狄青忠勇可嘉,并无过错,怎可无故贬谪?”
文彦博说:“陛下难道忘了太祖皇帝也是周世宗的忠诚,只因执掌军权,最终出现了陈桥兵变么?”
这句话让仁宗默然不语,他想到了太祖当年开国的历史,不禁恐惧起来。
这年八月,仁宗下诏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得名义出判陈州。
狄青心中不服,向文彦博问道:“我无罪,朝廷何以贬谪?”
文彦博意味深长地说:“你的确无罪,但朝廷怀疑你。”
狄青闻言,惊恐的踉跄后退。
八月三十日,狄青带着不安的心情离开了京师,前往陈州赴任。
尾声
狄青一心报国,忠心耿耿,却最终受到朝廷的猜疑。他到陈州后,听说当地有一种梨子名叫:“青杀烂”,便哀叹道:“我至陈州必死无疑。”
随从询问缘故,狄青说:“我就像那梨子一样,终究难免要烂死啊。”
狄青到陈州后,仁宗在文彦博建议下,每月两次派宦官前去监视其言行。
狄青心忧惧不安,终于在次年二月病亡,终年四十九岁。
狄青去世后,仁宗在京城为其发丧。
令狄青之子狄咨,狄咏押送灵柩返回西河县安葬。并下诏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赐谥“武襄”。
狄青本可建立更高功业,但终究在文官集团的排挤下去世。
他是一位生错时代的名将,正如南宋史学家叶适感慨的那样:
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岂不大哉,悲夫。——《习学记言序目》
狄青与宋仁宗的关系一直还算君臣相得,尤其是狄青战功赫赫,一直不顾及形象地保留着从军时被刻在脸上的字以激励将士,宋仁宗很是感动,也对他的忠诚表示肯定。但是北宋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一些文臣谏官对于狄青所受到的恩宠很是嫉妒,他们一方面担心深受将士爱戴的狄青重演陈桥兵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受不了一个出身行伍的粗莽武夫地位高于他们。无形中这些文臣谏臣开始了对他的打压。曾有一个谏官,说狄青家的狗长出了犄角,而且还冒光,要知道赵匡胤出生时就冒着光,红光满室。可见,谏臣们的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宋仁宗并没有理会这些大臣。然而没过两年,由于汴梁发大水,狄青一家为了避难躲进了相国寺,借住在了相国寺。相国寺是皇室家庙,哪能让大臣一家随便住进来,于是那些文臣抓住时机,又开始了一轮弹劾。这些普通大臣说说也就罢了,但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参了他一本,欧阳修说道,一个武将既有兵权,还深得士兵爱戴,这简直台可怕,这不就是当时的宋太祖吗?他还给宋仁宗提出建议,让皇帝夺去狄青的兵权,只让他做个地方官就可以了,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