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三个经典的案例,前两个是我朋友后一个是我自己。当然我讲的案例仅能代表我看到的、我认识的以及我了解我经历过的的情况,并不代表行业全部。
第一:生日蛋糕
可能我一提到生日蛋糕,大家的第一想法就是元祖、好利来、罗莎、沁园甚至高端一点的黑天鹅。确实这些都是蛋糕行业的翘楚,但这些高大上的品牌店今天不在我讲诉的案例之中,我讲一讲我一个只做美团的朋友。下面以A来简称这位朋友。
先上A两个店的销量图
由于种类比较多为避免大量占据篇幅,两个店我都只截取了第一页,下面我给大家列下两个店半年的销量以及营业额。
一号店总计30个品种:26000+18000+8860+8602+8371+5056+5013+4596+3935+3883+3530+3121+2548+2144+1998+1814+1755+1535+1145+1242+1049+887+842+815+796+778+676+571+543+265=120591个
也就是说1号店半年销售了十二万多单,我们取最低均单110来算
那么营业额:120591*110=13265010元
二号店总计21个种类:
5159+4275+2631+2586+995+853+671+664+591+572+531+497+468+373+248+174+170+127+94+52+46=21777单
同样取均单110
那么营业额:21777*110=2395470
三号店四号店是才做起来的店,单量没有前两个店高但也都在60万左右。
那么我们1、2、3、4店半年的总营业额:
13265010➕2395460➕
600000➕600000=16860470
餐饮行业的毛利我就不在多说纯利润大家可以估算!
当然网络店铺或多或少都有刷单的可能,但再怎么刷也掩盖不了优秀的事实。可能朋友们会觉得这样一个惊人的数字背后有一个大的公司在支撑运作,但我要告诉你几年前开1店的时候店里也就3个人,没有沿街门面只在城中村租了一个80平米的库房。当大家都在盒饭领域疯狂的厮杀时,A和他的两位小伙伴便开始闷声发财。而到现在为止A也没有想过到黄金位置去开店,只是在不同的城市复制他的成功。
A的成功确实有其原因,产品过硬,味道不输品牌、包装更别出心裁高端大气,最重要的一点确实是做到了差异化经营避开了大牌实体店的锋芒,价格更是非常的实在。
可能有人会把A的成功归于平台初期的红利,但我想告诉你3、4店也才开业几个月。
第二:街边单品烘培店
我提几个关键词,可能很多朋友立马就会有印象拔丝蛋糕、丝丝魔轮堡、板栗饼、香酥小麻花、舒芙蕾······
这些爆款单品长期大排长队你以为人家请的托?可能会有但大多不是,我怎么知道?听我慢慢来讲!
几年前我店隔壁短租来了一家店,这家店很怪异不敲墙不换门不做装修,甚至连招牌也没换,第二天一早所有的室内全部用喷绘布做的广告将墙面贴起来,甚至连门头广告也用的一次性喷绘布,这情况一看就是做不好就跑的节奏啊。不过后面一想本来也是几个月的短租有啥必要装修呢?第二天一大早就拉了一大卡车设备过来调试,第三天20多平米的门面8-9个人开始忙碌准备营业,这效率这员工密度无人能比,惊呆了一条街的小伙伴。第四天一大早 花篮、红地毯、横幅以及一对大音响早早的摆在了门口。早上10点音响正式开放,短暂循环的广告词、动感的音乐以及工作人员的吆喝声,简直让周边商户上头。活动内容也简单粗暴满30送10块!满50送20!!产品只有一种拔丝蛋糕!!!
可能是我们这一条街确实没有蛋糕店,这东西一出锅还真是香。不久效果就出来了队伍慢慢排了起来,不过排队的多是一些中老年人,第一天顺利结束!第二天打法一样早上10点音响准时开响,只是门头多了几张用黄色的1号纸写的满30送10满50送20的广告语,花篮、横幅、地毯、音响、广告纸,这个店瞬间成了整条街最靓的仔压制了全场。这么粗暴直接没有内涵的营销还真是管用 ,队伍瞬间就又聚集了起来并且越排越长。第一次见到这种模式这种场景确实也是震撼了我。一周后理顺了过后店员减到了5人,这种火爆的场景一直持续了两到三个月,后来生意降下来店里也就留了3个人,朋友B以及两个临时工,他老婆和亲戚已经转移到了下一个地方。
慢慢的闲了下来,B也就有时间和周边的店主吹吹牛聊聊天,我就是这样认识了老板B,慢慢熟悉后B跟我讲了他们的模式,他们只做爆款单品而且只在热闹的地方找门面短租,能做起来就做如果做不起来立马转掉门面换地方继续做,这个爆品做烂了就换下一个爆品。在我们这儿最高的一天卖了1.5万,前三个月平均每个月营业额都在15万左右,所有的店员除了开业几天那些是固定过来帮忙的家人以及亲戚,后来稳定过后几乎都是几个临时工➕她两夫妻。而一年他们要这样重复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