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和胃同居中焦,为决渎之官,和胃相表里。因此中医的脾不仅包括脾脏,它是一个综合了人体所有消化功能的总称,被称为“仓廪之官”,意思就是掌管粮食的脏器。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其中以运化为核心,故而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由此也可以看出,脾胃虚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因此补脾被看做是一切疾病调理的关键。

看一看,你有没有脾虚?
1、看眼皮
如果平常眼睛很大,明亮有神,而现在眼皮却耷拉下来了,双眼看上去没精神,说明可能脾虚,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2、看舌头
如果舌头颜色较淡,舌边出现齿痕,说明脾很有可能出了问题,最好及时调理。

3、看嘴唇
一般来说,脾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脾虚的人嘴唇发白、没有血色,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睡觉时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4、看耳朵
脾虚会导致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手脚怕冷。
补脾,重在消食通腑、健脾益气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现代人吃的多,动的少,生活压力大,心情又经常郁闷,很容易导致脾虚,痰湿内滞。这种情况下补脾,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脾的健康。
所以现代人脾虚者多以消食通腑,健脾益气为主,不论脾胃虚弱,腹胀便秘的中老年人,还是容易积食,食欲不振,大便不通的婴幼孩童,都可用消食通腑、健脾益气之法。

千万别滥吃什么补药,营养品、保健品,否则反而加重脾的负担,壅滞气机。
只要脾胃畅通了,日常饮食充足,身体气化功能正常,就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使人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如何补脾?
食养上,小米、藕粉、山药、扁豆、薏仁、莲子、芡实、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可常吃。
1、山药煮水
山药的药性平和,作用缓和,本身就是一个药食两用的好东西。脾气虚的人很适合甘润、平和的山药来养,不会增加脾胃负担,以免虚不受补。
经常有人问孩子不吃饭,瘦小,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怎么办呀?或者小孩积食了,琢磨着能给吃点啥药呢?这时候山药就很适用了。

2、山楂
《本草纲目》早有记载:“凡脾弱,食物不化,胸腹胀闷者,饭后食山楂二三枚,绝佳。”

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归属胃和肝经,适量食用可以促进消化、活血化瘀,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
3、艾灸
脾最怕什么?湿和寒!
艾灸祛湿、补阳能力是一流的,用艾灸既可以通畅脾经,也能健脾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