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现阶段的曹操正处于创业阶段,自己动手也不是不能理解,但之后也是一样。
像官渡、赤壁、汉中之战这样的几次大型战役确实需要曹操亲自坐镇,但是像宛城之战、下桂之战、延津之战,曹操完全可以坐在后方。
另外就是征伐乌桓,曹操自己也干过。虽然取得了胜利,却失去了一个绝世天才郭嘉。
当然,在上述几场战役中,曹操都是胜多败少。所以,作为将军,他显然是合格的,但作为统治者,他却失败了。
比如说,唐朝最能干的将领是谁?第一反应大多是李靖和李积,但其实最能打的还是李世民自己。
李世民从少年时代就领军从军,身经百战,包括宋老生、薛举,以及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
但是到了后期,李世民好战的名声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名将李靖。
李世民难道不能打吗?当然不是,但他在“大唐公司”度过了创业期后,懂得放权用人。遇到战斗时,他更多的是给部下权力,而不是一个人做主。

类似的例子还有朱元璋。早期朱元璋各司其职,亲自指挥和参加的战斗也非常出色。但是说到明朝最著名的将领,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徐达常遇春,而不是朱元璋。
朱元璋和李世民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认清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将军,而是一个统筹大局的人。
但是曹操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说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官渡之战前,曹魏集团还处于创业阶段。作为一把手,曹操亲力亲为。诚然,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都是在前期创造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比如刘邦,比如刘秀。
但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的势力已经确立。这个时候,他更应该坐在幕后,统筹全局,而不是亲力亲为。
说白了,这里就像一个现代化的公司。创业初期再稳定下来,创始人应该从一线业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权力交给下属,自己多想想。多层次的问题。
曹操的宗旨一直是“我来我去”。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曹操不放权,而是曹操没有配得上曹操真正放权的人。这种说法实在是太荒唐了。♬任何人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的历练和试错,而关羽最后能淹没七军威震华夏,一开始是不可能的。
是刘备给了他独处的机会,才造就了关羽一个全能型的人才。
然而,曹操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好。他不敢放权,也不愿意放权。他自然不会让属下有更多修炼的机会。
而自从他一直亲自主持重大战役后,无形中就给部下造成了一种依赖心理。
比如赤壁之战,曹操担任统帅,最后战败。他的失败会让部下觉得连曹丞相这样的能人都失败了,更何况是我们。
至于下一步,就等总理吩咐吧。
总之,曹操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由于性格的原因,他不愿意信任部下,更不愿放权。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曹操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这也是李世民评价他“万城人才不足”的原因,也是通过对曹操的顶礼膜拜,对曹操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从中得出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万城取之”一句趁人才不足”,既是对曹操的评价,也是对自己的警醒。
俗话说“以史为鉴”,李世民也想以曹操为鉴,告诫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简而言之,就是李世民在征讨高句丽的路上拜曹操。《一将智有余,万遍才不足》的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功绩,又评论了曹操的不足,极为贴切和中肯。
这是李世民说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已经算是褒奖了。曹操就更不用说了,从李世民口中说出这句话,用在从秦到清的所有君主身上,都是再合适不过了,似乎有点夸张了。哦,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一个碗起家的选手,论战功,确实可以和李世民一较高下。

这不是说曹操太弱,而是李世民太强了。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不在少数,但在文学、治国、军事等方面达到唐太宗李世民水平的却没有。从雁门关救隋炀帝开始在吨早期,到后来起兵晋阳,灭薛举,平定刘武州,俘虏王世充、窦建德,李世民的功绩甚至超过了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更不用说太子李建成了。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虽然靠血亲之血称帝,但难得的是在位期间并没有屠杀英雄将相。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心,另一方面是因为朝廷中没有人能立下如此高的功勋,因为他李世民是唐朝最伟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