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即位后,派李靖、李继侯顺济等名将灭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打败吐蕃、高句丽。而李世民也开创了贞观之治。
其实曹操和李世民的出发点是一样的。曹操是官二代,父亲曹嵩是太尉,三皇子之一,比袁绍四世差了一点点。李世民出身贵族,祖上是关陇贵族,父亲李渊当然不行,在太原做官,还有隋炀帝的人看管。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大乱中。他率部平定了袁绍、吕布、袁术、刘表等地方军阀,统一了北方,为曹魏的建立铺平了道路,为统一三国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身处隋末乱世,他亲自率部打败各种反王,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从效果上看,曹操二代并没有称霸天下。但是李世民名声大振,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的评价有抬高自己贬低曹操的意思,但是李世民说的确实是真的。


李世民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浅水园之战,先败后胜,一举消灭了陇西的薛举、薛仁国的西秦政权。白璧之战;刘武周投靠突厥,占领了富饶的河东地区,打败了唐齐王李元吉。李世民率军迎战,消灭了刘武周。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率军在洛阳围住王世充,窦建德率领10万大军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在窦建德大军远程疲惫之际抓住机会,只带了3000人精锐骑兵,突袭窦建德大军,生擒窦建德,击溃十万援军。这一战,李世民的名声大震。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又在明水之战中击败了刘黑塔,为建立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
虽然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毕竟是李渊的次子。按照传统,李渊立长子李简为太子。李建成不会是李世民,但李世民也不会甘心。一行人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杀了太子李建成,完成了反攻。成为宛城之主,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年开始了。

曹操也是著名的军事家。他一生都在战斗。在割据时代,他以皇帝号令诸侯。能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打败袁绍,可见曹操的军事才能出众。后征乌桓,统一北方。后来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三个王国的局面已经形成,一统大业还没有完成。曹操被封为魏王,自然不再是万车王了。
总结:李世民不仅凭借一己之力成为宛城的荣幸,贞观之治也说明了他拥有宛城的才能。若是尊贵之人,连万乘之才都谈不上。所以,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还是客观的。
废话之前先说说看中国历史书的细心。我们的古人写历史总是带着一点点热情。没有西方记载的历史那么详细。被列为。所以,看我们的历史书,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最好是结合上下文来阅读。
李世民对魏武帝的吐槽就是典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录在《资治通鉴》。事情发生在贞观十九年二月。背景是李耳率部征讨高句丽。行军叶城时,他给曹操写了一篇祭文,那句话也不知道是对谁说的,显得有点没脑子。
祭文写的也有点云里雾里。总的来说,当皇帝是上天赐予的奖赏,不是凭智慧或努力就能换来的。你曹老板吃的是汉朝的饭菜。汉朝末期的时候,凭你的才干,本可以成为霍光、伊尹这样的名臣。Block,这是什么原因?

李二的意图是什么?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李耳祭祀魏武帝的行为有些奇怪。你在征服的路上吗?我们不应该快点吗?即便是想得到幸运,拜拜汉武帝和霍去病也是情理之中。何必找曹孟德的麻烦?还是要说人无才,不就是找事吗?
不过只要看看《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二月发生的事情,就大概能明白这家伙的用意了。李耳带兵到洛阳后,让萧禹留在洛阳宫,并下诏说太子到定州后监国。这时,尉迟恭觉得有些不妥。
他告诉李二,你亲自带兵杀了高句丽,太子留在定州,长安洛阳无人管。想想站在高句丽一边的小义,派出偏师指日可待,还不够努力!

璃儿没有理会尉迟恭,而是让老尉迟随大军出发,继续感受天可汗的人格魅力。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知道序言中的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