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在狄青获得最高地位、最高荣誉时,欧阳修却用几封奏疏诬陷他,把他推向了深渊。
欧阳修向宋仁宗上书,指出狄青如今位高权重,又深受将士们爱戴,在军中几乎一呼百应,具备了有二心的实力。
并且,欧阳修还特别指出
“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取自《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
意思就是,狄青手上掌握了众多的机密,让军队将士们都完全听命于他,这是非常不符合规矩的,也不知道他的用心如何?
紧接着,欧阳修又继续说:
“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取自《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祸患都应该防患于未然,此前因为将领有兵权引起的祸患数不胜数,如今狄青是否忠心我们根本不知道,不如就直接将他贬官,赶出京城,再加以监视。
从欧阳修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两点意思:狄青有谋反的实力、狄青不一定忠心。最后得出结论:把他赶出京城,加以监视。
表面上来看,这好像只是防患于未然。
但仔细一想,将一个没有半点错处的大功臣,直接贬谪赶出京城,这难道不是已经在将狄青当做“乱臣贼子”么?
欧阳修的第一次上书,宋仁宗只是沉默没有采取行动。而后,欧阳修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内容都相差无几。他还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文官集团纷纷反对狄青。
最终,狄青被贬到了陈州。
每个月还要被宫里来的宦官探望两次,美其名曰关心,实质就是监视。
没过多久,狄青就心情郁结,一半病死,一半吓死,终年49岁。
可以说,狄青后面的遭遇,欧阳修的陷害必须负主要责任。
当然了,也不能全怪欧阳修,狄青的同乡好友文彦博,也是当时的北宋宰相,也参与其中,支持贬黜狄青。
狄青被贬后,曾询问文彦博,皇帝是什么意思。
文彦博回答:“无他,朝廷疑尔。”
即,从文彦博的口中,狄青得知,是皇帝怀疑自己,这才将自己贬黜。
但当时欧阳修对宋仁宗说的是,将狄青贬黜,能保全宋朝江山,也能保全狄青。
这显然是两个意思。
后来,宋仁宗为了表示安慰,每月派太监2次探望狄青,但此举,在狄青眼中,就和监视没有区别了。
欧阳修和狄青其实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他为什么要这样诬陷狄青呢?
说到底,这还是由当时的风气导致的。
一方面,宋仁宗太过信任狄青,这种信任已经被欧阳修等文官忌讳。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皇位,是黄袍加身得来的。因此,北宋皇帝们特别害怕武将有兵权,效仿赵匡胤,一直都在提防武将掌权,从制度上处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狄青能够被重用,一步步做到枢密使的位置,完全是宋仁宗的看重和保护。
- 宋夏关系吃紧,宋仁宗主动召见狄青,委以重任;
- 宋仁宗要册封狄青为枢密副使,遭到一帮文臣的强烈反对,宋仁宗坚决不听,一意孤行;
- 狄青平定侬智高,宋仁宗要册封为他为枢密使,宰相庞籍跳出来反对,可宋仁宗认为这种大功,必须重赏,“声色俱下”地给狄青升官。
这种对武将的看重和保护,在北宋之前的皇帝身上非常少见。
也正是因此,欧阳修等文臣才会越来越忌惮。狄青越是受到信任、越是被重用,他如果叛乱起来就更难掌控。